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摘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摘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啊。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摘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茂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太阳偏西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略有改动)

【小题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⑩段在全文的作用。
18-19八年级·全国·假期作业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值多少钱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变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惊人的。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经济学家也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消费热,促进经济发展。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器、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无不拍手称快。

⑤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经济增长,农作物增产,但是它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由于气温上升,到2030年,我国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情况会更加严重,南方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37℃,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比气温32℃时,高出达30%以上。

⑧气温变化1℃还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⑨综上所述,1℃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小题1】气温变化1℃,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试加以概括。
【小题2】简要概括第④⑤两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
【小题3】文中出现的“据估计”“据测试”“统计分析”等字样,可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4】第⑧段划线句子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联系全文及相关知识,你认为气温变化是升好还是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

马丽华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⑧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⑨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⑩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拿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小题1】选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根据作者第一天在冰塔林的所见,完成下列表格。
立足点观察视角景物特点
___________远望________晶莹连绵、平坦辽阔
沿冰河接近冰山___________________冰的天地
_________细看冰体、冰山_________

【小题2】选文中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品味加点词语)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没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赏析修辞手法)
【小题4】从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折翼海天,他用生命为中国航母事业铺路

徐双喜 柳刚 陈国全

①诗人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那一年的4月1日,王伟牺牲在海天之间。那一年的4月27日,张超牺牲在飞向海天的路上。

②“飞鲨”歼﹣15,国之利器,航母战斗力核心。

③在人们关于歼﹣15的记忆中,定格着这样一份悲壮﹣﹣

④2016年4月27日12时59分,29岁的飞行员张超在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因战机突发故障,壮烈牺牲。

⑤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只有拼尽全力的执著。只剩下最后7个飞行架次,他就能飞上航母辽宁舰。这一天,年仅29岁的他,来不及给年迈的父母、亲爱的妻子、2岁的女儿留下一句话,便匆匆走了。

⑥张超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中国航母事业立起了一座熠熠闪光的“航标”!

⑦“他倒在了距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地方。”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时任部队长戴明盟痛心地说,当年选拔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时候,张超热切的眼神打动了他。

⑧国外报告显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

⑨当时,戴明盟问:你知不知道风险?年轻的张超没有丝毫犹豫,连说了3个“想”:“想跟着您飞,想飞舰载机,想上航母!”

⑩每看一次当年那次训练的视频,战友们的眼圈就要湿润一次﹣﹣

⑪短短4.4秒,生死一瞬,张超首先选择了“推杆”,拼尽全力挽救战机。正是这个选择,让他错过了跳伞自救的**时机!

⑫生死之界,一念之间。张超拼力一搏,悲憾海天。

⑬戴明盟,这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试飞英雄,为他落泪了。

⑭在战友眼中,张超是平凡的﹣﹣

⑮他和同龄人一样,喜欢在朋友圈里秀恩爱、秀女儿,喜欢分享心灵鸡汤;他喜欢打篮球、喜欢看NBA,喜欢自己的偶像;他也喜欢打游戏,是个“瘾大技术差的家伙”……

⑯“如果不是那次瞬间的壮举,张超依旧是平凡的。”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时任政委赵云峰说,他和大家一样,每天默默无闻地为国飞行,默默无闻地追求着航母梦想。

⑰张超走了,但他灿烂如阳光的微笑,定格在战友的记忆中﹣﹣

⑱在食堂里,绘声绘色说笑话逗大家开心的是他;训练场上,面对风险依旧微笑的还是他……

⑲如今,回味这些挥之不去的笑容,战友们才意识到,这张笑脸背后是如山的坚强。

⑳张超用微笑面对舰载战斗机着舰飞行的难和险﹣﹣作为中途选拔进来的“插班生”,短短一年,他和战友成功改装歼教﹣9、歼﹣15两型战机,探索出一条舰载机飞行员快速成长的新路。

㉑“张超不是超人,他只是付出了超级多的时间、超级多的努力。”战友们都喜欢叫他“超”﹣﹣他们说:“超”是“赶超”的超,是“超越”的超,是“超脱”的超,还是“超忙”的超……

㉒“含含爸﹣查理”,是张超的微信昵称。

㉓细细品味,这个乍一看有些奇怪的名字,承载着这位年轻飞行员的生命之“重”。

㉔“含含爸”﹣﹣含含是张超女儿的小名。张超对女儿的疼爱含之如饴,他不止一次对战友说,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公主。

㉕“查理”﹣﹣张超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在世界舰载战斗机飞行领域,“查理信号”是每一个新飞行员梦寐以求想听到的着舰信号。听到它,就意味着他们即将完成第一次着舰飞行,成为一名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飞上航母,张超的梦想就写在这个英文名中。

㉖两个身份,两个梦想。家与国,就这样扛在这个男人的肩上。

……

㉗“我一定要上舰!”在战友丁阳面前,张超不知多少次诉说着自己的梦想。

㉘“舰”,指的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只有在航母上完成起降飞行训练,取得上舰资格认证,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㉙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是残忍的,却也是怜恤的。

㉚张超走得很悲壮,宛如胜利前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的那个士兵;张超也走得很豪迈,仿佛盛夏即将来临前绽放的一朵山桃花。

㉛告别仪式上,全班战友集体送张超最后一程。战友徐英将金色的“一级飞行员”标志,佩戴在他的胸前。

㉜战友们说:“兄弟,等着,我们很快带着你一起上舰!”

【小题1】阅读上文,在战友的眼里,“张”的“超”可以理解为什么?
【小题2】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谈谈这篇通讯的背景。
【小题4】这篇通讯的开头引用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末尾㉙段又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