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锥栗,福建省建瓯市特产,具有口感香、甜而不腻、营养丰富、键胃补肾等特点。建瓯是锥栗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是老少皆宜地天然木本粮食,馈赠亲友之佳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生长环境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东南麓。是中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温度18.7℃,年降雨量1670mm。
非常适宜锥栗、杉木、毛竹等树种生长建瓯锥栗种植在建瓯市海拔300-1000米山地范围内,由于昼夜温差大、雨量充足、温度适宜,促进了碳水化合物的积聚,使坚果蛋白质、糖类化合物、淀粉、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增加,再加上建瓯人民长期选择确定的12个优质高产品种以及传统的栽培技术、采收和贮藏工艺,使生产的锥栗坚果产品,果粒较大、均匀、外观亮泽、种仁饱满、富有糯性,具有独特的“糯、甜、香”品质特征。
经济价值
建瓯锥栗有较高经济价值,是绿色食品,营养成份高,果实含淀粉64.22%、蛋白质7.63%、脂肪2.33%、水溶性总糖12.57%。还含有人体营养所需的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其中维生素含量30.2-40.8毫克/百克。其营养价值高于面粉、大米和薯类。可以生吃、炒食、煮食、清炖食,还可加工制成糕点、代乳粉、巧克力糖、各种罐头、栗干等食品。
锥栗木材质坚硬、纹理细腻、耐水湿、可作枕木、建筑、家具等用材。
药用价值
锥栗药用价值高。栗果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等功能,叶、皮、根均可药用,老根是治疗风湿病良药。
品质特征
建瓯锥栗主要优良品种有乌壳长芒、黄榛、白露仔、油榛等,经测定,建瓯锥栗蛋白质含量在7.6%以上、脂肪含量在2.0%以下、水溶性总糖含量在13.1%以上,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口感香、甜而不腻、营养丰富、键胃补肾等特点。产区群众习惯用锥栗粉代米给儿童食用,是老少皆宜地天然木本粮食。
生物特性
锥栗,俗称榛子、壳斗科栗属落叶树种。是一年种百年收果树,盛果期50-80年,种植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嫁接锥栗3-4年后投产、栽种省工、成本低、产量稳定,我省闽东、闽西北海拔300-1000米的半山区均可栽植,适合山区发展。
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8-17厘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圆形,叶缘锯齿具芒尖。雄花序生小枝下部叶腋,雌花序生小枝上部叶腋。壳斗球形,带刺直径2-3.5厘米;坚果单生于壳斗,卵圆形。种子含有淀粉,属淀粉植物。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4年,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对建瓯锥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对建瓯锥栗实施原产地域保护。
质量技术要求
(1)品种:白露仔、处暑红、温洋红、油榛、乌壳长芒、黄榛、大尖嘴、蔓榛、材榛、长芒仔、圆蒂仔、薄壳仔等12个品种。
(2)栽培:采用锥栗种子培育适生苗作砧木,选用建瓯锥栗品种穗条进行嫁接。采用修剪、疏花疏果等方法进行花果量调节。
(3)采收:总苞呈黄色并自然开裂,坚果呈棕褐色和红褐色并具光泽时采收。
(4)坚果特性:坚果果粒均匀、外观亮泽、果仁饱满,呈黄白色或淡黄色,栗味浓郁,肉质细嫩,单果重≥6.5g。鲜果状态下180天以内,鲜果蛋白质≥6%;淀粉55%-70%;脂肪≤3%;水溶性总糖≥9%。
专用标志使用
在建瓯锥栗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建瓯锥栗“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建瓯锥栗“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