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高质量生产方案提供商
马铃薯常见病害
1、马铃薯黑痣病
2、马铃薯早疫病
3、马铃薯晚疫病
4、马铃薯黄萎病
1、马铃薯黑痣病
该病又名马铃薯丝核菌病,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
症状:幼芽感病后,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感病,最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部形成条状褐色凹陷斑,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白色、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散生或聚生的尘埃状菌核。重病株可形成立枯、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
防治方法: 应该选用抗病的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尤其是高海拔山区,要特别注意播种时间,避免早播。播种前,应该用多菌灵、多面手(嘧菌酯)、浸种,晾干后进行播种。
2、马铃薯早疫病
该病又名马铃薯夏疫病、马铃薯轮纹病,主要为害叶片、块茎。
症状:叶片感病时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并且具有同心轮纹,大小为3-4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块茎感病时产生暗褐色稍凹陷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出现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方法:可以选用早熟品种或者选用耐病的品种,选择肥沃土壤地块种植,合理运用配方管理施肥,预防早疫病应该提前喷施京博双易立克、丙森锌药剂预防,要做到提前预防。
3、马铃薯晚疫病
该病又名马铃薯疫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和块茎。
症状:叶片感病时,先在叶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黄色至黄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叶片背面比正面多;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茎部或叶柄感病时,产生褐色条斑。块茎感病时,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也变成褐色,之后逐渐向四周扩大、腐烂。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害品种,减少感染源,切马铃薯块的时候要严格剔除掉病薯。有条件的可以留无病种薯,加强管理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促进生长,早期进行防治可以选用氟吡菌胺、京博双易立克(霜脲.锰锌)等药剂。提前预防,如果发现病株一定要及时把病植株扔掉远离马铃薯地区。
4、马铃薯黄萎病
该病又名马铃薯早死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
症状:发病初期,从叶尖沿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叶片常在复叶一侧和植株一侧黄化,另一侧颜色正常,俗称“半身不遂”。早期病叶于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色变为褐色,直至脱落。剖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实行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选择晴天合理灌水,避免用过冷井水灌溉。发病初期,用苯菌灵、二元酸铜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马铃薯病害管理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害严重救不回来,推荐每天观察马铃薯生长情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