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蔬菜大棚,她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曾经的耿店村和许多传统农业区一样,不仅没有工业企业,资源优势也不足,甚至当地赖以生存的棚菜种植,也面临技术瓶颈和销路问题的双重打击。村民们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劳动,换来的收益却极少,甚至还会“赔钱”。后来她通过解决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实现了乡村振兴,让村民走向了共同富裕。在这过程中她究竟做了些什么呢?下面跟着亮节君一起走进耿店村去看看吧!


耿店概况

耿店村位于山东聊城鲁西平原地区,这里原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自2002年耿遵珠担任村书记以来,他带领大家靠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将贫穷落后的“烂杆村”,打造成了“鲁西小寿光”。陆续吸引一大批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当起“棚二代”,曾经日渐“老龄化”的村庄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并先后获得省市县几十项荣誉。

振兴之路

1.能人返乡,迈出发展第一步

能人带头 2002年,耿店村只剩零零散散几十栋老大棚,里面是为数不多的芸豆苗,产业凋敝。耿遵珠不忍看到如此状况,于是他中断干了七年的粮食生意,回到村里当起了书记。


整合土地 首先整合集体土地资源,将村内荒宅、路边等所有土地收回集体并承包,并通过公开竞标将宅田荒地和造林绿化权对外发包,发包收入36万元;将4亩坑塘发包,发包收入4万元,从土地身上挖到了“第一桶金”。


出租土地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申报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按国家政策将这些复垦新增的耕地明确为集体资产,出租给周边6个村建设蔬菜温室,每年租金收入18万元。还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集中安置节约土地,投资兴建商业街门面房面向村民销售,集体纯收入400万元。


2.聚集人才,为乡村注入动能

组建领导班子团队 耿遵珠带头建蔬菜大棚,还把村里的老党员全都发动起来。探索合作发展模式,历经17年打造出一支能致富、懂致富的好班子。



创建村专业合作社 2008年,耿遵珠牵头组织农民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创建了茌平县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涵盖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


吸引“棚二代”返乡 归雁返乡,群凤回巢,乡村振兴有了力量。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见到了种植大棚的新希望,建造了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吸引了很多“棚二代”回乡创业。


3.发展产业,不断提技术水平

产业定位 村两委在深入分析研究、充分论证后,确定新的发展思路,从寿光引进黄瓜、西红柿、辣椒等新品种发展。



专业指导 拉起一个“蔬菜班”,请寿光技术员来耿店实地指导。为解决芸豆重茬问题,耿遵珠上任之初就请来了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员,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


作物轮作 在技术员的提议下,他们将芸豆连作变为芸豆与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多种作物轮作,土地养分均衡了,蔬菜的品质也能维持稳定的水平。之后,耿店还建设了高标准育苗基地、智能育苗温室等“高大上”的蔬菜育苗设施,结束了从外地进苗的历史。


规模发展 随着产业壮大,陆续流转邻村1100多亩土地的经营权,扩大发展规模。土地调整后集中发展蔬菜产业,全村现有蔬菜大棚700余个,土地效益不断增长,接下来又成立蔬菜股份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2018年投资7000万元,成立“山东绿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2020年投资1500万元,建设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


4.市场对接,畅通农产品销路

建批发市场 通过开会确定“股份制市场”方案,由书记带头,村民紧跟入股,村集体出资3万元,建绿源蔬菜批发市场,彻底解决卖菜难问题。蔬菜批发市场实行统一收购、批发和结算,通过向收购商收取服务费的方式获取经营收益。


建花生大集 该村利用集体设施农用地建起花生大集,每月一六日逢集,每年集体服务费收入2万元左右。



与超市对接 公司申请注册了“耿店”“棚二代”品牌,申请“辣椒”“黄瓜”“番茄”“芸豆”“茄子”绿色食品证书,成功实现“农超对接”。


智库锦囊

耿店村通过能人领头,发展集体经济,从人才、产业、资金、市场等多方面解决了乡村发展问题,最终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我们的村子如果缺产业、缺人才、缺市场的话,又该如何去发展呢?亮节君在此总结了几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1.解决人才问题

引人才 可通过乡情感召,打感情牌,吸引乡贤和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创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打好事业牌,做大做强乡村主导产业,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有发挥自身才能和赚钱的平台及机会;也可从经济、生活、事业等方面入手,建立有针对性的晋升激励、待遇激励、生活激励、事业激励等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向往乡村一线、争到乡村一线,在乡村一线建功立业。


育人才 统筹村内外人才资源,构建“党政领导+外聘专家+先进典型+产业带头人+N个村民”的乡土人才师资体系;完善培训体系,积极构建培训学校来示范和村民集中学习、村民夜校轮流讲、实践基地现场教、技能与需求对接培训等多元培育体系。


用人才 支持乡村领头雁创办乡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折资入股、劳动务工、保底分红等方式,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村民致富。给予驻村人才发展空间,让其放手开拓事业,围绕乡村发展困境,发挥聪明才智,出智慧、出资源、出资金、出技术、出劳动等。


2.解决产业问题

找准主导产业 要立足当地的产业基础,看现有的优势产业是否能够进行优化升级,或者是看其它产业能否对现有产业进行补充,形成优势互补。如果项目地没有合适且优质的产业,可从市场容量、可持续性、有无资源支持、产业链构建、社会带动性等方面调研周边是否有优势产业,将其引进到项目地中,实现联动发展。


提高产业价值 可引入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跟着享受溢价的红利。通过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与专业农企合作,统一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加工、营销、品牌等标准,农户只需按要求进行标准生产。


3.解决市场问题

做好乡村冷链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产品能走得出去,城里人能进得来;可采取订单农业等方式,保障农民种植/养殖能够卖得出去。能溢价、有销路,农民只管种,坐等收钱农民都开心。


建农业生产、市场信息服务化平台,让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数据等进行农业生产。产销信息对得上,农民有钱赚、不白干。


综上,乡村振兴项目要立足本村实际,深挖潜力,引入人才带动乡村发展,找到乡村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畅通市场端来发展,只有解决好人和产业的问题,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走的顺、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