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喝好这碗粥,祛湿不燥热
顺时而养,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重点。说到秋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秋燥,要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但在广东,时值处暑却依然高温多雨。不少朋友都觉得很疑惑,四季不分明的广东人究竟要怎样顺时养生,这个季节究竟是祛湿还是润燥?
01
湿邪仍存而燥邪渐生
传统入秋
立秋,庄稼开始成熟了,因而立秋之后就是入秋。
现代入秋
现我国亦有近代学者根据“候平均气温”法划分四季,提出“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即可视为入秋,意味着炎热天气已过去,开始凉爽了。
02
祛湿不燥热
03
利水渗湿不伤阴津
薏苡仁又称薏米、薏仁米、薏仁、苡米等,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能健脾渗湿、清热止泻,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等。
薏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水肿,脚气等水湿内停所致的疾病。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渗湿而不损伤阴津,《本草新编》中提到“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可见,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渗湿而不损伤阴津,专治湿邪阻于下焦所致疾病。薏苡仁常配党参、白术、茯苓用于治疗脾虚泄泻,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薏苡仁有排脓散结,祛风除痹的作用,用于肺痈、肠痈,风湿关节疼痛、筋脉挛急等。其能清热排脓,还可以治疗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等,配伍冬瓜子、桃仁、鱼腥草可治疗肺痈咳吐浓痰;配伍败酱草、地榆也可治疗肠痈。薏苡仁既能渗湿,亦能疏经络、缓挛急,配伍桂枝、防风,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用于治疗风湿在表、一身尽痛、筋脉不伸等风寒湿痹症。
现代研究发现薏苡仁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硒以及丰富的多糖,这两种物质都有抗癌的作用。薏苡仁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这是天然的美容物质,能够滋养肌肤,还可以阻止黑色素的沉积,帮助淡**斑、改善肤色,对皮肤上的粉刺和痤疮也有很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薏苡仁本身性凉,食用时可以将薏苡仁先用热锅炒制一下,去掉寒凉之气,这样既能强化祛湿的效力又能防止寒凉之气伤及脾胃。薏苡仁是专门清下焦湿热的,下焦湿热的人,一般在二便表现得很明显,小便少或者尿频、大便腥臭、溏稀或便秘,观察人的舌象,会发现舌质红苔黄腻,同时也会伴有乏力、口渴等症状。
此外,薏苡仁因为可以利湿,因此阴虚体质者,症见大便干,口燥渴者不宜过多食用。同时,薏苡仁属于滑利之品,有坠胎作用,孕妇禁食。
‖ 食疗方推荐

薏仁茯苓淮山瘦肉粥
材料: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淮山20克,瘦肉50克,大米50克。(1人份量)
做法:将所有药材和大米洗净,瘦肉切片腌制;大米和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熬1小时左右,最后再加入瘦肉煮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不燥热。
适合人群:夏秋交替想要祛湿又害怕燥热伤阴者,常见口黏口甜或口干口淡、食欲不振、大便时烂、舌淡红,苔微腻,脉弱。
食用注意:孕妇忌服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