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系列——大禹


图片来源自网络

大禹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出身于黄帝部落的分支夏族,那时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洪水淹没了田地,冲塌了房屋,人们只能在洪水包围的山岗上艰难度日,每个部落都陷入史无前例的灾难之中。部落联盟首领尧召开联盟议事会议,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少、臣举荐夏族首领鲧,即大禹的父亲治水。因为鲧用堵塞的方法治水,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谁能承担为天下治水的重任呢?这个重要的任务落到了大禹的身上。

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就已经家喻户晓了。他治水十三年,其智慧与勇敢,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


图片来源自网络

禹的父亲鲧是黄帝的曾孙,被封于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为妻,名女志,亦名女嬉。一天黄昏,女志去河边提水,见满天彩霞异常瑰丽,映照在潺潺的流水中,让人如痴如醉。她正准备弯腰提水,忽见水里有一枚薏苡果,像珠子似的可爱艳丽,于是捡起来含在口中。谁知那枚野果光滑如卵,她一不小心竟然咽下去了,从此,女志就怀了身孕。她怀胎十月未生,又过了四个月,仍未分娩,只得剖腹而生,这个孩子就是禹。

后来,禹之父鲧被尧封于崇,年幼的禹因此随父东迁至中原。当时,中原一带水患仍频,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于是尧命令鲧治理中原水患。鲧采用了“障水法”,到处拦截,但决堤之后,水患更加严重。虽然鲧勤勤恳恳、恪尽职守,但与洪水顽强搏斗了九年后仍不能平息水患。在此过程中,鲧与百姓朝夕相处,其权势和地位迅速上升,在百姓心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尧见此情景,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因此命令舜以“治水无状”为由处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上古先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不懈的斗争,期望保民以生的英雄——鲧。


图片来源自网络

舜即位后,封禹为司空,让其继承父志,平治洪水。父亲没能完成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禹的身上。禹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和研究终于发现了河害的原因:黄河是水流的发源地,水流急,地势高,所以数次冲毁河堤。因此,禹决定改堵为疏,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从今山东博兴旁边的清河人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西南经山东临邑、范县、滨县人海。方案制订后,禹马上开始行动。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和老百姓一起风餐露宿,整天泡在泥水中疏通河道。

他曾经三次到了自己的家乡,很多人都劝他回家看看,但他仅仅望了一眼家门就又去治水了。治水的时候,他因地制宜,让百姓在潮湿的地方种水稻,为民谋利。当时,因为连年的水荒,使得百姓可食之物特别少,他就“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就这样,历经十三载,禹最终消除了水患,使“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史记·河渠书》)。很快禹的事迹传遍了各地,人们都深受感动,因而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图片来源自网络

治平水土、泽被苍生的伟大伟绩,换来了天下百姓的无比爱戴,也使舜更加宠信禹,每每有要事总要与禹商量。尽管这样,禹一直十分谦恭,每当舜当众表扬他时,他总是说那是因为舜至贤至圣,民众拥戴舜的结果;说那是因为舜慧眼识才,善于用人,然后把全部功劳都归到其他大臣的身上。再加上大禹治水的事迹,舜更加觉得禹不仅聪慧过人,而且仁厚可靠。后来,舜把很多国家大事交给禹处理,禹始终不负圣望,处理得妥妥当当。再后来,舜索性让禹代替自己摄政,把所有事务全都托付给禹。这一让就是16年。

经过16年的考察,舜觉得不管是德行还是才能,禹都能够当之无愧地继承他的王位,因此,舜当着众臣的面宣布要把帝位让给禹,大臣们也全都赞同,但禹却找出各种借口再三推辞,并且极力推荐舜的儿子商均继位。没多久,舜突然病逝,禹怕与商均发生冲突,就悄无声息地躲到了夏地的一个小城-邑阳去了,想从此不问朝政,不理国事。


图片来源自网络

尽管这样,诸侯们仍然不愿朝见商均,反倒不惧路途遥远来朝见大禹,每次有事都要让大禹拿主意。渐渐地,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在舜死后的第三年,大禹在众臣的欢呼声中返回故都,登天子之位,以“夏”为号。夏王朝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的统治体系和最早的制度化的赋税体系。

大禹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禹治水的成功,既是主观努力的收获,也是一首必然的时代壮歌,最重要的是其执著求索、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和刚毅品格至今仍然激励着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此外,禹即天


图片来源自网络

子之位后,建立了夏王朝,奠定了私有制国家的基础,用阶级社会取代了原始社会,把历史进程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禹贡》托名大禹,作者不详,作于战国时代。它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影响非常大的一部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和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按自然条件中的山川、河流和大海等分界,划为九州,同时分别叙述每州的河流、山脉、土壤、薮泽、物产、田赋、交通、民族等情况。书中还有“导山”和“导水”两部分,对于山系和水系的描述准确、明了,对当时以河为中心的水系网络记述得秩序井然,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资料。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