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的传奇—茭白、茭儿菜、茭瓜、茭笋、茭耙、禾笋、水笋的故事

(一)菰米曾经的辉煌

菰,亦名苽,古人称菰为蒋草,也称其为茭草。蒋,我一直以为只是姓氏用字,想不到其本义原来是菰,蒋氏远祖逐水而居,与菰为邻,附近的河因称蒋水,周围一方也就成了一个小方国,叫蒋国,后人以国为姓,也就成了蒋氏。

《周礼·天官冢宰》中“膳夫”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六谷指什么,文中并未列举。其后“食医”中又有:“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这里是讲吃饭时荤菜的搭配,“牛宜稌”是讲吃米饭时,宜吃牛肉;“羊宜黍”指吃黍子时要配上羊肉;……一共列举了6种谷物。这样,郑玄为“六谷”作注时明确指出:“六谷:稌、黍、稷、粱、麦、苽。”也就是说,早在三代的周朝,菰就是我国“六谷”(六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它也拥有一席之地。

江西任氏果业茭白、茭笋、茭瓜、茭白笋、禾笋、水笋、菰笋、菰瓜、菰首、茭首、高笋、高瓜、茭耙、高耙、出隧、绿节、茭儿菜、脚白笋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历代君王均将稷奉为“谷神”来祭祀,因而稷又成为谷物的总称。至于稷特指何种粮食作物,则无定论,一说指黍,一说指粱。《本草纲目》则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

“六谷”之中的其余五种,稌是稻;黍,即黍子,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粱,即谷子,又叫粟,即小米;麦,主要指小麦;苽,即菰。

菰和水稻一样,同属于禾本科,一个在菰属,一个在稻属,说起来算是近亲。菰的植株比水稻要粗大一些,也要高一些,它们的茎、叶、花均十分相似,可以算是水稻的大表哥。

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一直到唐朝,它都主要以粮食作物的身份出现的。到了秋天,菰抽出花薹,开淡色小花,花落后结出黑色的种子,颖果呈细圆柱形,两头稍尖。去壳后称为菰米,古人称之为雕胡米,米粒比稻米要长得多,表皮黄褐色,皮内则为灰白色。菰米煮出的饭,又香又糯,有嚼劲。菰米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高达15%,几乎是大米的二倍。

菰米为什么称为雕胡,有两种说法:一谓雕(一种猛禽)喜食菰米,故称菰米为雕菰,后来音变为雕胡。一谓秋天草木凋零后,菰米始成熟,李时珍曰:“其米须霜雕时采之,故谓之雕菰,或讹为雕胡。”雕、凋是通假字,“霜雕”即霜凋。

江西任氏果业茭白、茭笋、茭瓜、茭白笋、禾笋、水笋、菰笋、菰瓜、菰首、茭首、高笋、高瓜、茭耙、高耙、出隧、绿节、茭儿菜、脚白笋

雕胡饭在古代是一种美食,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东汉刘梁《七举》:“菰粱之饭,入口丛流,送以熊蹢,咽以豹胎。”将雕胡饭与熊掌、豹胎并列,可见其身份很不一般。

在古代诗文中,雕胡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

汉代的司马相如在著名的《子虚赋》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长江中游的云梦泽:“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雕胡,莲藕觚芦,奄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中就提到了水生作物菰米—雕胡。

唐代李白在《宿五松山荀媪家》诗中写道“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他不由想起漂母救韩信的一饭之恩,对荀媪的热情招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这事发生在我们安庆附近的铜陵五松山。

唐大历三年,杜甫贫病交加,客居长沙,《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中有“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他只能靠回忆过去尝过的美味来度日了,这是诗人最大的悲哀!

唐人张志和晚年绝意仕途,自号“烟波钓徒”,隐居在太湖一带的山水间。他在《渔父》之四中写道:“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徜徉于山水间,就着莼羹,吃着雕胡饭,他是在悠闲地享受生活。

江西任氏果业茭白、茭笋、茭瓜、茭白笋、禾笋、水笋、菰笋、菰瓜、菰首、茭首、高笋、高瓜、茭耙、高耙、出隧、绿节、茭儿菜、脚白笋

明末抗清英雄、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送子服之维扬兼讯子退》诗有“玉椀雕胡饭,兰舫芙蓉泽”句,雕胡饭要用玉碗来盛,可见雕胡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作为“六谷”之一的雕胡米,在古代曾大放异彩,但在宋朝以后,就一蹶不振,最终衰落下来。菰作为“六谷”之一的粮食作物,也终于谢幕了。

(二)菰的华丽转身—茭儿菜、茭瓜异军突起

菰米最终退出粮食作物这个大舞台,有其本身的特殊原因。很早人们就已发现,春天来临,菰的根部开始抽出嫩茎,当这种正常生长的短缩茎长到1米左右,抽出7、8片叶子,开始拔节,这时进行采摘,剥去外皮(绿色的叶鞘),即可得到又白又嫩、约比小手指还细的嫩茎,味道极其鲜美。清道光《续修桐城县志》卷22中介绍野菜时,有详细记述:“茭菜,茭一名菰,生于湖泽。叶狭而长,似芭茅而不割手。茎圆而长,其大如指,上青韧而连叶,下**而接根。三四月采之,剥去外皮及青茎,取白蒻一截,寸断煮食,味鲜而清脆,争胜于竹萌,谓之茭菜,老则中空成筒。”文中“白蒻”指白色的嫩茎,“竹萌”则指竹笋,谓茭儿菜可与竹笋争鲜。这里介绍的野菜就是著名的“安庆水三珍”之一的茭儿菜。(另外两珍则是藕心菜与鸡头菜。)

古人称菰为“茭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江南人称菰为茭,以其根交结也。”“茭”,普通话读音为交(jiao),而安庆方言则读音为高(gao),这是因为“茭”在中古时读音为“古肴切”,取“古”的声母、“肴”的韵母拼音即得读音为“高”,安庆方言是保留了古音,“茭儿菜”读高儿菜,“茭瓜”读高瓜。声母j读成g,如家读ga,讲读gan,江读gan(江毛水饺),都是古音之孑遗。

江西任氏果业茭白、茭笋、茭瓜、茭白笋、禾笋、水笋、菰笋、菰瓜、菰首、茭首、高笋、高瓜、茭耙、高耙、出隧、绿节、茭儿菜、脚白笋

春风送暖,茭儿菜陆续上市,价格在二十多元一斤。春夏之交,大量上市,也要十几元一斤。入夏之后,随着茭瓜应市,茭儿菜也会逐步退出市场,到了盛夏,已难觅踪影。最近,在立秋之后的一个酷热的三伏天,我闲逛北正街农贸市场,竟发现一个卖茭儿菜的摊子,十分惊讶,上前询价,答曰每斤25元,产地为大观区的赛口镇。真想不到,立秋之后还能见到茭儿菜,当然,这仅是个例。

秋后之菰,有的植株在抽出花茎后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花茎的基部不断膨大,变成**而肥大的肉质茎,采而食之,味道鲜美。这又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使菰由粮食作物华丽转身为人们餐桌上的蔬菜,菰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这个变化的始作俑者,就是菰黑粉菌。当菰开始抽出花茎后,菰黑粉菌侵入,寄生在花茎中,使它成为有病在身的畸形植株,不再开花结实,最后形成了纺锤形肥大的肉质茎—菌瘿,所谓菌瘿,说白了就是黑粉菌形成的一个肿瘤。在病菌产生孢子之前,肉质茎可以安全食用,且味道鲜美,它就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北方人叫“茭白”,安庆人则称为“茭瓜”。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菰黑粉菌只寄生在菰的植株上,其他禾本科植物则不见黑粉菌的踪影,说来也十分奇怪,菰黑粉菌还真是有着“咬定青菰不放松”的韧劲!菰黑粉菌与菰可谓天生的一对,只要二者同时存在,就一定会萌发出茭瓜来。

江西任氏果业茭白、茭笋、茭瓜、茭白笋、禾笋、水笋、菰笋、菰瓜、菰首、茭首、高笋、高瓜、茭耙、高耙、出隧、绿节、茭儿菜、脚白笋

茭瓜外面被绿色叶鞘层层包裹,里面肉质部分呈三节纺锤状,颜色则白中透点淡黄色,肉质肥嫩。茭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17克、碳水化合物52克、粗纤维12.5克、钙45毫克、铁3.5毫克,还含有核黄素、维生素c等。中医认为茭瓜有利尿、止渴、解酒毒、补虚健体、退黄疸、催乳等功效。茭瓜含有草酸,不宜多食,以免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古代只有秋季采集的一熟茭,经过历代农民的不懈努力,到了明代,终于培育出夏秋两熟茭,产量从而倍增。

《晋书·文苑传》张翰传曾记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张翰在京城做官,因政治险恶,心生退意,遂以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为借口,辞官返乡。其中的“菰菜”指的就是茭儿菜和茭瓜。正是由于张翰这个故事,使“菰菜、莼羹、鲈鱼脍”成为江南三大名菜,为古今美食家所热捧。

古典诗词中,也不乏菰菜的身影:

陆游《真珠帘》词有“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词:“纵有楚柂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

宋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有:“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正是由于菰的华丽转身,由粮食一变而为蔬菜—茭儿菜与茭瓜,这才促成雕胡米的没落。能够开花结实的菰反而成为异类,只能在野生的状态下苟延残喘,一下子就沉沦千年之久。

李白、杜甫若能复生,一定会为雕胡米的不幸遭遇发出他们的千年一叹!

(三)前景展望—菰米会重塑辉煌吗?

综上所述,菰的确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全身是宝:开花结实后是著名的雕胡米;春天的嫩茎是美味的水三珍—茭儿菜;花茎被菰黑粉菌侵入,又形成我们餐桌上的美味—茭瓜(茭白);最后,菰的植株,也是优质的动物饲料,还可以编织成工艺品,岳西农民用菰的秸秆编织的草帘、草鞋、草圈等工艺品,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受到热烈欢迎。菰的全身都是宝啊!

作为餐桌上美味佳肴的茭儿菜与茭瓜,它们自然会永远存在下去,而退出粮食作物舞台的雕胡米能重塑辉煌吗?

当代中国,人工栽培的菰都是用来生产茭几菜和茭瓜的,而大量分布的野生菰,未被菰黑粉菌侵入而能正常开花结实的,也是只占少数。菰米产量十分稀少,极少在市场露面。

北美五大湖区周边的浅水沼泽中,生长有大量野生菰,美国和加拿大通过印地安人认识了菰这种野生植物,发现了菰米蛋白质含量特高,研究和发展了人工栽培的品种,通称“美洲野米”,还出口到中国,在大超市中可以购得进口的菰米,价格不菲。

江西任氏果业茭白、茭笋、茭瓜、茭白笋、禾笋、水笋、菰笋、菰瓜、菰首、茭首、高笋、高瓜、茭耙、高耙、出隧、绿节、茭儿菜、脚白笋

菰米退出粮食作物的舞台,一是由于茭儿菜、茭瓜的异军突起,另外也因为菰的子实在秋天是分批成熟,并且极易从植株上自行脱落,不易收集。杜甫在《秋兴八首》之七中写过“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这样的名句,虽然其中不乏艺术的夸张,但也真实地再现了大量菰米从植株脱落后,在水中漂浮的壮观景象。

校址在南京的东南大学现已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野生菰,如何解决防止菰黑粉菌侵入与菰米易落的问题,肯定也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一定会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这样的研究机构应该远不止一家。

外国人做得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我国的人工栽培的新的菰品种,一定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雕胡米、茭儿菜、茭瓜三足鼎立的时代一定会来临!

我坚信,雕胡米应当回到我们的餐桌,也一定会重现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