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65岁的时候,你还会拿起画笔,从头学习描画这个世界的花花草草吗
点击►播放,音乐响起,阅读开始了♪
一个不大识字的农村老太太,开始写文章,她能写好吗?从专业的角度,不能。一个不会画画的农村老太太,开始画画,她能画好吗?从专业的角度,也不能。
如果换一个角度,用“自然笔记”的说法,她的写写画画便可以成立。
问题的关键是:她写的是什么,画的又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像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一辈子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一辈子的苦甜酸辣,无人知晓;一辈子的喜怒哀乐,也无人关心。“平凡生命的静默之声,又有几个人会侧耳细听?”
她说的和画的都无比质朴和简单,就是一位农村老太太,一辈子跟植物的关系,跟动物的关系,当然包括跟人的关系,跟外在世界变化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个体生命,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打过的交道。
这些交道,有客观的记录,有情感的流露,还有对一些生活哲理的记忆。如:种地要看茬巴,娶媳妇要看根巴;如: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这些俗语和顺口溜,二十多岁时听,也就是俗语和顺口溜;如果五十岁以后再听,它们却饱含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智慧。
——刘震云
秀英奶奶
这儿
heyzher
发现世界另一种可能
∨
秦秀英,农民,网名“好学婆婆”,1947年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念过一年半小学,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2011年春天,跟着儿媳芮东莉(中国大陆最早的自然笔记倡导者之一)开始做自然笔记,继而又尝试创作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在创作过程中,秦秀英重新念书识字,并学会了使用电脑,还开有自己的博客——“临河而居”。
她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在本书中,一位农村老人六十年的自然情怀与社会记忆静静流淌,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静静流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被闭合的天空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这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是一片湛蓝的胡麻的天空。
磨铁图书 出品
《胡麻的天空》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绘著丨秀英奶奶
∨
丨秀英奶奶自序:胡麻的天空
我这本书里,写了、画了很多动物和植物的故事。
我喜欢动物的聪明,人对它好,它就对人有情有义。家里养的那些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会用表情和叫唤表示它们对人的感情。有时候,它们不太听话,我打它们两下,它们也不记仇,因为它们知道谁是真心对它们好。动物不像人,人别说骂了,说话声音高点就不高兴了。院子里要是养个狗,它就给你看家护院;要是养个猫,就不怕耗子反。有了动物,人的生活也能添一点活乐,没有了动物,鸡不叫、狗不咬,甚声音也没有,人就觉得冷清清的。
我也喜欢植物,花草树木青蓝雾罩的,可好看了。有了植物,才有好空气和虫子。虫子长得各式各样的,有的也挺好看。有了虫子,就能有鸟,因为鸟喜欢吃虫。鸟也能给我带来快乐,以前鸟多,我一个人在地里干活觉得寂寞,突然天空中飞来一群鸟,边飞边叫,我仰头看是什么鸟,听它们的叫声,就不觉得寂寞了。
要说我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怎么就学得能写书了?这要从2011年说起。
2011年3月,我去了上海。那年本来我不打算去的,因为以前已经去过两次了。我是农民,没有退休工资,我觉得去上海两次就已经很满足了。大城市里甚东西都贵,我第一次去上海,到菜市场买葱,听不懂上海话,用一块钱买了一棵葱。
春天的时候,二儿子永林打电话来叫我去上海,我说不去了。儿媳妇东莉抢过电话说:“妈快点来吧,现在的白玉兰花开得可好看了,迟了就开罢了。”永林和东莉直接从网上给我买了机票,我就又去了上海。从飞机场打车到家的路上,看见路两边的树绿莹莹的,我说南方的风景就是好,北方的树才刚发芽。
到上海的第二天,永林和东莉就带我去了附近的大宁灵石公园。白玉兰和樱花开得真好看,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花,红的紫的都有。晚上东莉把在公园里拍的相片放到电脑里,让我照着相片,画里面的花。我说:“我哪会画画了?我才念过一年半的小学,连大字也不认识几个。”结果东莉硬是拧着让我画,磨了我好长时间。我为了逗他们开心,就拿起笔来画。
我心想,等我画出来歪歪扭扭的,他们肯定会笑我。可他们没笑我画得不好看,而是笑我右手写字、左手画画。我天生左撇子,小时候母亲不让我用左手拿筷子,我改不了,常挨骂,就端着碗去外头吃。我做营生都是左手,右手连菜刀也不会拿,只有念书的时候,硬是被老师逼得我学会了用右手写字。但是画画,我觉得还是左手得劲。
永林和东莉硬磨着我画了一张,第二天东莉还让画,不管画得好看难看都让我画。等他们上班去了,我就去闸北公园锻炼身体,看见好看的花,就把掉在地上的花瓣和叶子捡回来照着画。东莉还让把花名、年月日、地点和天气情况也写上去,说是以后好查看。晚上,东莉下班回来要给我“检查作业”。
以前我认识的字不多,为了能完成“作业”,我又开始查字典学文化。永林给我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就按拼音在里面找要写的字。但还是有好多字头天写了第二天就又忘了,东莉就找了个本本,让我把常用的字一遍一遍地抄写下来。一开始,标点符号我也不知道用,一句话从头到尾连在一起。后来我才省得有逗号、句号,以前我最多就是点上个黑点点。就这样,我认识了好多字、好多花、好多树,还认识了凤蝶和其他昆虫。以前在农村,我们管蝴蝶都叫蛾蛾:大蛾蛾、小蛾蛾。有一天,我在公园里看见一对凤蝶,晚上我跟东莉说,今天我在公园里看见一对大蛾蛾。东莉拿起画一看就笑了,说这不是蛾子,是凤蝶,蛾子跟蝴蝶不一样。
过了几天,东莉下班回来说:“你画的画,网友们可喜欢了。你要继续画呀,不能停,他们要转载的。”当时我不懂什么是“转载”,也不知道“网友”是个甚,也不好意思问媳妇。心想,我的画在家里搁着,没人来看过呀。后来才知道,是东莉把我的画放到她的博客上了。我根本没想到别人能看见我的画了,我画下来,是准备拿回内蒙古跟家里头的人翻着看的。
没多久,闸北公园里我爱好的花都画过了,我就想不起来再画甚了。东莉说,除了花,果实呀、鸟呀、虫子呀,都可以画,咱们现在做的叫“自然笔记”,除了你喜欢的,其他的植物、动物都可以画。我这才知道,自己不光是在画画,还是在给大自然做“笔记”。有一次,我在公园的草坪上看见一群麻雀,就做了一篇麻雀觅食的自然笔记。过了几天,永林从小区门口买回两份一样的报纸,笑嘻嘻地跟我说:“妈,有一件大喜事,你看看是甚?”能有甚大喜事了?我猜不着。永林说:“妈,你给麻雀们做的自然笔记上了报纸头版啦!”
因为这件事,东莉高兴地要教我学电脑,说我学会用电脑以后就可以自己上网开博客了。我说我连电脑上的字母也认不得,哪能学会了。东莉说,慢慢学,肯定能学会。她先把大写小写的字母抄在纸上让我背,我以前认得拼音字母,但是从来不省得字母还分大写小写,现在才知道,字典上的拼音检索里头就有大写字母。我一天到晚翻字典,连这个也不知道,真是笑死人了!
要在电脑上打字,就得一个字一个字念准了拼音才行,我不会说普通话,就跟着电视上的人学,也跟着永林和东莉学。等我知道怎么打字了,永林和东莉又开始教我学上网。永林把每个步骤都抄在纸上让我看着学,晚上回来又手把手教。刚开始那几天,我常常是他们教的时候觉得会了点,第二天中午东莉打电话回来问我白天练了没有,我就又说我连电脑也忘了怎么开了。晚上他们回来就继续再教,到第二天东莉打电话问我白天学习了没有,我说我打开电脑不知碰到哪了,出来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连关也关不掉了。晚上东莉下班一进门,就让我打开电脑当着她的面操作。有一天,我怎么也学不会,东莉来气了,说:“今天学不会,不许吃饭。”永林听见恼了,把东莉说了一顿:“学不会就算了,还能不让吃饭了?”到第二天,轮到永林教我,我刚开始会了,过了一会儿又忘了,这下永林也着了急,说:“今天学不会,不许睡觉!”东莉听见笑得不行。
永林看我老是记不住,怕我太辛苦,就说:“要不算了,不学了。”东莉说:“不学可惜了,让妈自己拿主意。”其实我也想学了,就是没文化,学得太慢。我心想,只要肯下功夫,我肯定能学会。我就说:“我学呀,只要你们不嫌教得麻烦,我就学。老古人也说了,‘牛头不烂,多费两炉柴炭’。只要天天学,我不信我学不会。”
就这样,他俩一下班就教我,我慢慢儿学得能简单上网查资料了。有一天,我从网上查到我大弟弟的单位,还看见他的两张照片,我又查到五原县过去的一些有名的人,像开发大后套的瞎进财(王同春),就更有兴趣了,也更有信心了。再后来,我就能学着发博客、传照片了。
赶12月份,上海天冷了,我住不惯,要回内蒙古了。永林和东莉怕我一回家就再也不学电脑,不做自然笔记了,就专门买了一个红色的笔记本电脑让我背回家。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多动动脑子,多学习学习对大脑有好处。回到内蒙古,外孙金雍又成了我的老师。电脑里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时候,一不小心点错了,跳出来乱七八糟的广告怎么也关不掉,我就叫金雍帮我。上海买的《新华字典》我没带回来,就用永林小时候用过的一本字典。我一遇到不会的字就翻它,后来翻烂了,我就拿针线缝块布,给打上补丁。大女儿红梅说,烂成这样了就别用了,用金雍那本新的哇。我说,哪本字典也经不住我这么个翻哇,新的用不了几天就让我翻烂了。
我这个人说笨哇也不算太笨,打小爱听书听戏,爱看小人书。好多字认不得也想看,母亲就说我:“这不是瞎狗看星宿——瞎看了。能看懂个甚?”可我就是爱看,看了一遍又一遍。自从东莉教我做自然笔记后,我学会了很多字,走到哪里,一看牌子就知道是甚地方了,再不用问人了。
我最难忘的是那年我三妹妹在呼市住院,我去眊她,走的时候,红梅给我写了地址,问我能寻见不。我说鼻子根底长的个嘴,寻不见就问了哇。第二天,我坐了五个多小时的火车到呼市,下了车又坐环城车去医院。天快黑了,我才到医院门口。进了医院,我找不到三妹妹的病房,就问打扫卫生的,她说往前走往右拐,我没听懂就又问了一遍,她就烦了。等我转身没走两步,听见她说:“问上个没完,又不是不长眼睛的,自己看了哇。”把我气的,我心想,要是我认识字,还用问你了。我以前是个睁眼瞎子,就爱人家有文化,现在我认得很多字了,再不是瞎子了。我父母活着的时候,看见我们没多念书可遗憾了。我现在老想,要是他们能听见的话,我就和他们说:“爸、妈,我现在不是睁眼瞎子了,我学会电脑了,我有博客,我还会跟永林、东莉在电脑上视频聊天了。”
2014年10月8日 巴彦淖尔市
晴9~25℃刮西风 杨树叶子快落光了
∨
丨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
刚开始做自然笔记的时候,我从植物书上查这些植物的名字,把书上写的照着抄在笔记里。好多字都是照着抄下来的,那个时候,我还不太识字。
不光秋天有落叶,夏天也有落叶了,它们的颜色很好看。
我喜欢公园里各种植物开的花,以前主要是看花了,后来发现植物的秆秆、叶子和果实也很好看。
2011年国庆节去昆明,蝴蝶谷里的蝴蝶真多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长得也不一样。有一种叫枯叶蝶,合起来是一片枯叶,展开翅膀是蝴蝶。还有好多花,北方要养在家里,昆明就长在路边上和外面的花池里。
春暖花开的时候了,天气还是冷的,刚好了两天,气温又下降了。地里还是灰蒙蒙的,没有一点看头,也没有春天的感觉。北方就怕刮风,一刮风就扬沙,出去连眼都睁不开。树还不发芽,只看见杨树和樱花开花了。路边都是杨树,我以前没注意杨树还开花,今年我仔细观察,杨树的花像毛毛虫,花瓣很小很小,毛茸茸的。
今年春天就知道刮风,人们说:“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可是今年立夏过了还是刮风,不下雨,有的树开花没几天花就谢了。桃树开花早,旱得快死了,又起了很多蚜虫。管理人员给树浇水,地里长出很多苦菜,人们就掏里头的苦菜。
今年的苦菜特别贵,刚上市时菜摊上卖20块钱一斤,吃一斤苦菜比吃蜜还贵!浇了水,苦菜多了,掏菜的人也多了,可是树让蚜虫快害死了,管理人员就给树打药,看见有人掏苦菜,管理员就喊:“别掏了,打上药了。”有的人说:“打药好几天了,多洗几遍就能吃了。现在咱们吃的菜哪个不打药?”
包头植物园池塘里的蝌蚪和小鱼可是遭殃了!
到了秋天,蜻蜓、蛾子、蝴蝶,所有的昆虫它们都死了。有的树叶也黄了,火棘的果实熟得红彤彤,是鸟儿的好每餐。鸟儿们一边吃,一边唱着美丽的歌。
大闺女红梅带我去香港、澳门旅游,坐在火车上,我想,香港是个繁华地方,肯定高楼大厦跟内地不一样,楼房的建筑样式也不一般。我想去香港,就是想看看香港是个什么样子的,没想到跟着旅游团什么都没看清楚。坐在车里就听导游劝说买钻戒、宝石、项链,坐在车里,车跑得那么快哪能看清了。不过总的来说还不错,看到了维多利亚港,看到了澳门赌城,看到了香港、澳门的青山绿水。导游说,你们来香港、澳门一回,不要忘了香港的标志是紫荆花,澳门的标志是金莲花。
∨
丨秀英奶奶的生活笔记
* 小狼在家
小狼刚捉回来的时候可小了,就像小猫儿子那么大。我去地头的时候,在门背后放了一堆堆土,抱起它来说:“我去地里头呀,你屙尿就屙在这个土堆上,可不要往外头跑。跑出外头会让人把你偷走,等你长大了,会咬人了,就没人敢偷你了。”等我回家,它真的屙在土堆上了,我高兴地逗它:“小狼你可真精了,就是不会说话,要是会说话,比人也精!”
小狼一天比一天大了,更精了。谁把它碰一碰,它就把蹄蹄抬起来朝着我叫。我握住它的爪子说:“谁把小狼的蹄蹄踩了,看把它疼的!”我摇一摇爪子哄它:“好了好了,不疼了。”它就不叫了。
有一天家里的羊群回来了,它把羊断1得满院子跑。我喊小狼不要断了哇,它还是断。我好奇怪,小狼平日里不断羊的呀,今天咋断上个没完。仔细一数,原来是家里羊群多出一只羊。小狼用爪子往那只羊的腿上捣了捣,又咬住毛拽一拽,硬把那只羊给断出去了。小狼跑到我跟前又是摇尾巴又是跳,我才知道,小狼早把自家的牲口全给认住了。
小狼知道我每天什么时候从地里回来,赶我快回家的时候,它就跑出门寻我。来了跟前,它忍忍忸忸地好像跟人说话似的,你不理它,它就忍忍忸忸2个没完,你要理它,它就摇摇尾巴在头前跑回去了。每天我从地头回来,一开大门,鸡也跑来了,羊也跑来了,猫从屋里也跑来往我腿上蹭了。猪吼了,骡子叫了,猫也吵了,我把猫抱上哄它,“咪呼咪呼,小咪呼”,它就不吵了。等我进了家,羊也卧下了,猪也不吼了,鸡也跑开了——这些牲口啊,咋就能听出人的脚步声呢!
有一年,我们营子也拉上电灯了。不过,那时候营子里就喜旦家有一台电视机,我晚上去喜旦家看电视,小狼就卧在家门道上看门了。听见看电视的人散了,它就去寻我。来看电视的人可多了,有庆生五队的,有西四队的,喜旦家盛不下,人们就在外头窗台下着。小狼一杵3过我跟前,又是跳又是摇尾巴。二双全看见说:“看看,你们家狗子又迎你来了!”
每年冬天贼可多了,有的人家羊被偷了,有的人家骡子被偷了,还有一家的肉全被偷走了。有人说,贼把最好的羊杀了,把羊肉跟羊皮拿走,只把肝肠留下。我害怕贼瞄准了我一个人在家,怕他们把骡子偷走,每天半夜起来看一回。门背后立了个铁叉子,黑夜出门就拿着。小狼跟在我后头,看了骡子再看羊,看完羊再看猪,小狼甚也不怕,就是看见鬼也不怕!有一天夜里我睡着了,秦锁家的毛驴把栅栏门弄开,跑进粮仓里吃玉茭4。小狼断驴断不出去,朝毛驴吼了半天,又跑来窗子底下吼我。我猛然醒来,听见小狼吼得厉害,真是吓坏了,拿上叉子就往外走,这驴可精了,没等我到跟前早跑了。
以前大集体的时候,人们穷得连个猫也养不起,俗话说“养甚也不能养带嘴的”,实在是养不起呀!家里头耗子可多了,还成了精了,药也不吃,就是作害人。晚上我包了一大盖帘的饺子,早上起来,半盖帘5的饺子都让耗子拉走了。自从有了小狼以后,家里的耗子也少了。有一天,我看见小狼逮耗子,我对小狼说:“可不能吃耗子,怕耗子是吃过药的。”小狼还是看见耗子就逮,不过逮住咬死就放在那儿了,从来不吃。
后来,小狼得了病,我去地头,晌午回来它就死了。我舍不得扔它,后晌午,它身上落了那么多苍蝇,我才把它埋了。有小狼的时候我很少操心,没有小狼了,贼黑夜进鸡窝把鸡也偷跑了。夜里,我梦见小狼没死,一开门它就从远处跑来朝我摇尾巴,让我握它的蹄蹄。
1.断:追逐驱赶。
2.忍忍忸忸:形容动物和人亲热的样子。
3.杵:直冲冲地跑过去。
4.玉茭:玉米。
5.盖帘:用细秫秸做成的圆形用具,多用来盖在缸、盆等上面或放置食物。
* 麦子
以前种麦子是真花心血了,跟现在不一样。
河套地区的粮食作物,最主要的就是小麦,河套人也把面当主食,面好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可是种麦子就不那么容易了,麦子要用最好的地来种,麦子怕盐碱,对土壤的软硬也有要求,还要好茬子,就是看头一年这块地种的是什么庄户1。庄户茬子里头数豌豆、扁豆的好了,种豌豆和扁豆不费地,种完后,土也肥,再种甚也行了。糖菜、玉米、高粱也得用好地来种,一般的地,种豌豆、扁豆、大豆、胡麻和黄豆,不好的地,就种糜子和黍子。以前人们最讲究的就是“种地看茬巴,娶媳妇看根巴”,就是说,种地要看茬子,娶媳妇要看女子家父母、祖辈的好赖。现在人们不讲究这些了,只要往地里施化肥,甚地也拿来种小麦,可是这样种出的麦子就不好吃了。
种麦子还不能缺水,一茬麦子得浇四五次水,给麦子淌水时人们都抢着淌,晚上就睡在田口看着,不看着的话,就被别人把田口堵了,把水淌到他们自个儿家的地里去了。
最累的营生是割麦子。麦子熟了,既怕被冷子2打,又怕干得射了箭3,天气好就得抢着收割。割麦子的时候,要起五更睡半夜,不能误了时间。割麦子真辛苦,不只是赌力气,有的小伙子,一麻袋粮他能扛走了,可要是让他割麦子,就不一定割得动。割麦子,是腰也疼腿也疼,有的人得吃止痛片才能坚持下来。
人们常说:“男人就怕割麦子,女人就怕坐月子。”大集体的时候,人们把麦子割倒,然后拿车拉上走。包产到户了,人们在麦地里套种葵花和玉米,车子进不去了,麦子就得靠人背到路边来。我家的地离路边远,背出来可费事了。割麦子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放暑假,家里头的娃娃们就跟上我们一起割,割完往出背。
二小子林林十一岁那年,背麦子被扎得全身起了红疙瘩,又疼又痒,他跟我说:“妈,我受不了了,我天生不是受苦的命。”我一看,他脯子上、胳膊上、背上,都起了红颗子,我说:“不要背了,回去哇。这是起麦瘙了,好多人割麦子都会起。”林林念书很用功,后来上了大学,再也不用背麦子了。
庄户人爱吃白面,面是“自产自销”。人们劳动回来,为省事儿就做一锅烩菜锅贴子。那时候用的锅大,烧的是柴火,把菜烩在锅里,然后把面和好往锅边上一贴。熟了,一揭锅盖,真香啊!这锅边上贴的饼子,朝外的一面,菜里的香味都煮在饼子上了;朝里的一面,被铁锅烤出煳皮皮,吃起来又脆又香。
天冷的时候,吃点面条,汤汤水水热乎乎的。面的做法可多了,面条、面疙瘩、面片、搁锅面、浇汤面、臊子面、汆汤面、凉拌面,虽然都叫“面”,但各有各的做法。
要是亲戚朋友来了,就炒鸡蛋、烙油饼。人们还常说一句笑话:“外母娘看见个女婿亲,炒鸡蛋烙油饼,烧酒冷了滚一滚。”劳动累了,不待要4做饭,就烙个厚烙饼吃。厚烙饼,我们河套人又叫背锅子。到了冬天,把猪一杀,做一锅猪肉烩菜,拿酸白菜、土豆和粉条子一烩,锅边上把饼子一贴,又省事又香。有一句俗话说:“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不如住店。”就是说,吃米比不上吃面的花样多,去亲戚家不如去店里住得方便。
以前老人过寿要蒸寿桃,去庙上拜神神要蒸“供献”,过年供神神要蒸馍馍和枣山山。谁家老人去世了,也要蒸“供献”,白事的“供献”上不点红点点。我小的时候,三月三人们要蒸寒燕燕,七月十五蒸面人人,八月十五烙月饼。我母亲蒸的寒燕燕可好看了,用发面捏出各种各样的小鸟,蒸熟以后扎在一枝哈莫儿上,别到房顶上,干了以后分给我们姊妹几个,想吃就吃,想耍就耍。七月十五是蒸面人人,面人人是送给亲戚朋友的,你送给我,我送给你。有的人家养着牛、羊,自己家放不过来,就揽给别人放,到了七月十五,送放牛放羊的一个面人人。我们家里有几头牛和十几只羊,请别人帮我们放,我母亲老怕人家说我们小气,就给人家蒸个大鱼。到七月十五那天,送放羊的一条,送放牛的一条;到八月十五那天,送放牛的和放羊的一人两个月饼,这些都是不算在工钱里的。
面人人从60年代以后就不见有人蒸了,但是烙月饼、送月饼的传统到包产到户以后一直还有,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烙好多月饼,你给我送,我给你送,用红纸包着,这样家家都能尝到别人家的月饼,真是各有各的手艺,各有各的味道,娃娃们也是拿上自家的月饼一起去看月亮娘娘升上来,顺便比比谁家的月饼好吃。现在,人们是连月饼也不自己烙了,要去眊5人,就买盒月饼送过去,图省事了。
1.庄户:庄稼。
2.冷子:冰雹。
3.干得射了箭:干得厉害,麦穗就掉了。
4.不待要:不愿意。
5.眊:看。
…
END
选题策划 | 这儿有好书
编辑丨Aya
点击标题,直达阅读:
↑点它

微信ID:heyzher

长按二维码
关注“这儿”!
发现世界另一种可能
谢 谢 关 注
Hey Zher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丨艺窝疯 核心成员
忠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