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中国人实现了走出丛林的转向。采集、狩猎为主的食物采集者活动→定居、种植为主的食物生产者活动。


转变的必要性:

  根本动力在于采集吃饭收获不稳定风险较高的局限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丛林中采集形式的资源索取是成本上限极高的命博。

  直接动力在于气候变化。冰期结束,食草性动物减少,使得找到获得稳定食源的方法迫在眉睫。

转变的可行性:

  史前人民,观察到了季节变化规律与可食性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转变意义:从只能被动适应自然,到拥有主动改造改良自然的能力。获得更多资源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我国考古证据:人类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从洞穴遗址向平地遗址转变的过程。仙人洞一万两千年前稻作遗址。2004年湖南省道县玉蟾岩五颗食物稻谷。
  

3.2 新石器时代南方农业(long river)

  宁绍平原6000多年前最发达的稻作农业。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相岙村,新石器中期,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出土大量完整陶器,几十万颗碳化稻米。

  河姆渡生产工具:主骨制—骨耜(水牛肩胛骨用于翻耕松土)

  稻作农业耕作形态:耜耕农业。脱离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

  奠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000,属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经济主体和长江下游的区域性人口大幅增长。

  良渚新工具: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石犁、破土器和耘田器。

  其他成就:大型建筑、精美玉器。


3.3 新石器时代北方农业(黄河流域)

  距今六千年前,从莠(狗尾巴草饲料)培育来的谷子(粟、泛称禾)已被大量种植。氾胜之书(氾胜之、西汉)、齐民要术(贾思勰ad6c)谷子排首位。明代后,小麦种植up。

  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74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粮窖:窖穴548,80有物,主粟黍

  生产工具:主石制—石铲,石镰,石磨盘棒。

  其他成果:陶盂+鸟头形支架=炊器。

  同类型考古遗址: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距今八千年起),十吨的馆藏文物?!碳化粟(一成)与黍(九成),早欧洲2700年。驯化猪,人猪合葬墓蚌裙。最早龙图腾,与猪相关。半地穴式建筑。

  距今3800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小麦不足1%)距今3500年左右二里岗时期(10~20%)。距今5千到4千年间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中国齐活了,五谷俱全,猪狗牛羊皆备。

  充足的粮食,助力人类社会进行更细致的社会劳动分工,使得一部分人脱离基本生活需求的生产劳动,而从事更高级的一些社会活动(社会管理艺术品手工业制造战争机器),社会阶层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结构复杂化和文明社会的兴起。

  新石器时代晚期,定居范围扩大,史前部落联盟扩张,内外部矛盾激化,改进技术的农业部族联盟实现从原始文化向邦国文明的过渡,标志国家的诞生。
  

3.4 补充

夏、商:粟文化的王朝

鹿科动物和猪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

五谷: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小麦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世界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四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小麦);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华文明。

仰韶文明:出现磨制石器,彩陶,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

老北京中轴线南端先农坛,每年仲春亥日,明清皇帝都要率百官祭祀先农诸神,举行籍田典礼,以契民以食为天的金科玉律。当今中国需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五分之一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