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乡愁散文选

一把稻草千根绳

文/施国标

江南水乡,稻浪翻滚,稻收谷子后,乘下的秸秆仍用处多多,编草鞋、压草窝、造草屋、作牛与猪的饲料,再用于搓绳子、绞毛捻等等。

手搓绳子与绞毛捻,是捆收稻子的必须品,千担万肩新谷进仓,社员处处唱着丰收曲。

水稻自我奉献了一身,晶莹的稻米养活了人类,脱粒后的稻草纤维足,褪去了枯叶,秸秆十分光亮,仍被农家人视为宝贝。

稻草成“绳”,既是农家人的辛劳,又是农家人的智慧火花。搓绳的创造,是巧妙的构思,动力、合力,心手合一,才让稻草成为一种心意中的物品,而这种物品无论在农耕中有多少渺小,但它同样成了推动大农耕的动力。

稻草成绳有两种方法:一者用手搓,二者用工具“绞”,绞者则称:“绞毛埝”。这似乎也是一种手艺,其虽工艺不算精细,但也蕴含着技巧。搓绳不是人人会,或者有人根本出不出效率来。只有心灵手巧的人,那一双双巧手搓起绳来,如蝴蝶恋花,手掌翻飞,令人眼花缭乱,绳子在手掌下如蛇游出洞,缓缓而来。“绞毛捻”是两人所为,一人站着手持“摇心”,边摇边退;一人坐着添稻草,对面牵出作品来。毛捻从掌心而出,如行云流水。“绞毛捻”功夫全在添稻草的人,凭着掌心的感觉,添草有致,沉着应对,手忙不脚乱,毛捻绳均称而出。“绞毛捻”一般人使不了这种活,故操“绞毛捻”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在风来雨去中练就了庄稼人的多种本领,就凭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已无人敢匹敌了,对于这样的老人我是绝对佩服的;就凭他们嘴中吸着的一桶水烟,若坐在田埂上犹如一尊雕塑一般,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霜,经验老道,这在农技上不得承认的。

草绳是常备物品,用途何止是捆稻,还有捆麦、捆柴,只要能捆的都用得上。而缺了草绳,有时竟让你束手无策,而正因为有了草绳,在日常的农耕中解决了许多问题。草绳又有其神奇的一面,若用水一浸,承力陪增,临时替用大绳受力,常常功不可没。

搓草绳,一般只选择在农闲时,女人纳鞋,男人则搓草绳,在稻谷上场之前,家里必须备有足够的草绳,否则就会忙了手脚,这在农事中绝对不能疏忽的。

大人忙农事,有时搓草绳的事,常落在童年身份的手上,由此,我也搓过千百根的草绳。

搓草绳一人在家是寂寞的,小人好动,坐不住屁股,但为了免得大人的骂,完不成搓绳的数量,就邀请邻居家的小人一起来搓绳,这样就热闹多了,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不失童趣氛围,搓出绳的数量倒也多。更有趣的是,我们以搓绳作比赛,在半天的时间内看谁搓得多,这样又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出绳率又高了许多。

搓绳开始时,我先把一把稻草的枯叶撸去,根根发亮,然后用木榔头敲击几下,使稻草质地更软柔些,我再含一口水,用劲往稻草上喷,这样搓起绳来更为扎手,搓出来的草绳光洁好看又耐用,当然这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

稻草绳是有两股稻草在掌心里搓合而成,技巧手力并存,时间长了就会手皮痛,但搓草绳又偏偏不能戴手套的,手皮是最好的碾压条件,戴了手套等于是隔靴搔痒,是出不了好绳子的,被大人看到了还少不了一顿骂。对此我们是有自律的,细嫩的手皮痛了,稍稍休息一会再来,暗暗地锻炼着自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把稻草搓得“哗哗”响。绳子搓好后,就拖来一只长板凳,四脚朝天,绳子就在凳脚上绕圈,最后便成了一根根完整的绳圈。我们比赛的结束了,成绩大都大同小异,半天下来都能搓出百来个绳圈,这应是个好成绩了,是“能手”的所为,不会搓的人连稻草都搓不转,自然他是不会参加到我们的队伍中来的。我们的搓绳数量完成了,再也不怕大人的挨骂了,我们再去畅游自己的天地。

绞毛捻,我没有做过,由于它的效益低,后来被淘汰了,但它毕竟存在过,是不能翻过的一页。

绞毛捻的工具,是由一根不长的树枝制成,“轴心”之外,套了一段不长的竹管,这就叫:“摇心”。要找到能做“轴心”的枝条并不难,因为那时河浜滩上野树多多,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弯度就行。“添毛捻”要根据“摇心”转速快慢进行,急不得、也慢不得,添进的稻草必须在均称的“捻”股下进行,这样才使“毛捻”一会儿粗、一会儿细,甚至当场断落。毛捻是单股使用的,当“毛捻”到了一定的长度后,添毛捻的人就开始“腰转”毛捻,两头合并,拎起来让其自然合股,但使用时要拆成单股,这样的绳制作起来确实太麻烦了,陶汰是在情理中的。就这样,无论是搓草绳,还是“绞毛捻”我对它都有着绕不开的情结,抛开任何一种“绳子”的做法都是不完美的,这像一台机器一样,是少不了一颗镙钉的。

好在科技的发展替代了过去的手工,如今收割农作物省去了大量的手工操作,收到稻子、麦子、等等都是一步到位,但在隆隆的机声中,作为人类的农耕文明是一丝不能丢失的,因为只有有了过去的支撑,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2022年5月24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