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地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基本按农时节令进行,一般一年收成两次,即“一年两造”,分“早造”和“晚造”。
浸谷
一般在惊蛰之后,农民将“谷种”(稻谷种子)用冷水浸泡,叫“赤水浸谷”。因气温较低,约24小时即捞起,过清水,“琼爽”(晾干),放进蛇皮袋里。吸足水分的谷种卷封在袋子里,保持相对稳定的湿度,其胚容易发育长大,突破种皮而出,叫“卜芽”。爆芽后长至约半公分长即可播种。
育苗
把谷芽撒在已耙好的地里,均匀地覆上细软的泥土,泥土需保持一定湿度,定期杀虫施肥,说“打虫放肥”。
育苗过程“两造”基本相同,因季节差异,育苗时间有长短之别。“早造”育苗一般要一个月,而“晚造”只需20天或半个月即可。“早造”遇到低温,要覆盖“胶衣”薄膜防寒。薄膜需不时掀开“㪗气”,让芽苗透气,以利生长。“晚造”则最怕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农谚云:“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
莳田
又说“插田”,指耕作,包括犁田、耙田和插秧等环节。
稻田称“禾田”,收割后的禾田是硬地,要用农具“犁”来翻泥,谓之“犁田”。然后用“水田耙”(简称“耙”)将犁过的地耙耕平整,谓之“耙田”。农民通常在耙的后面绑上一根横木来平整水田,为插秧做准备,叫“拉田”。现在许多地方以机器代替人工。
莳禾
秧苗叫“禾秧”,为生长顺利,从秧田移植到水田,禾秧要连泥铲起,谓之“捋秧”。将秧苗码进秧盆,层叠放好,称“拾秧”,挑到禾田里叫“担禾秧”。插秧说“莳禾”或“莳秧”。清明前“莳田”要及时,农谚云“清明唔莳田,一折折一年”;“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
田间管理
立夏,禾苗开始由茎的基部长出分枝叫“发婆”,需追肥除草。至小满、芒种时节,水稻开始抽穗、扬花,谓之“爆卜”,丰收在望。夏收后即开始种植“晚造禾”,农民起早摸黑抢收抢种,所谓“夏至一到,农事最忙”。
广州话有许多农谚是种田人的经验之谈。寒露时,刮风霜降下雨,最影响晚稻生长,农谚云“寒露最怕风,霜降最怕雨”;北风强劲,易使禾谷失浆而成空壳,谓之“扯白旗”,农谚说“寒露打大风,十个田头九个空”。
禾秆草
脱粒后的稻草,又称“禾秆”或“禾草”。“禾秆”堆成的稻草垛叫“禾秆堆”,又称“秆禾尊”,以前农家备以做柴火。击成细碎状的稻草叫“禾秆衣”,收割后留剩下的根部叫“禾秆头”。稻草做肥料,既节约又利于来年水稻生长,农谚云“禾草回田,一年顶两年”。禾秆外表无华,喻财不外露,说“禾秆冚珍珠”。
☆作者:庄初升 黄小娅 杨逸 冯雅琳
☆资料来源:《广州方言民俗图典》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本文通过作者授权于“北京语言大学微信公众号”独家连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