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自制皮草鞋 绰号是“飞毛腿和量天尺”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红军长征时送给房东的皮草鞋

文物:皮草鞋

规格: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鞋跟处高约7厘米

特征:用未经鞣制的生牛皮,按照草鞋的形制制成的

这是红四方面军战士在长征时期自制的皮草鞋,这只皮草鞋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鞋跟处高约7厘米。是用未经鞣制的生牛皮,按照草鞋的形制制成的。在红四方面军经过西康省道孚县(今属四川省)时,赠给房东于德仁一双皮草鞋,1958年康定军分区从德仁处征集这双皮草鞋时,只剩下了一只鞋子,这只皮草鞋后经原成都军区移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穿着草鞋的**、任弼时。

苏区群众送军鞋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为每名战士配备布鞋和皮鞋,许多战士乃至领导干部都是脚穿草鞋工作和战斗,“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赣南山歌就是当年苏区的真实写照。长征前,红军时常可以得到苏区群众支援的布鞋、草鞋。各种布鞋、草鞋,也是苏区群众经常赠给红军的一项慰问品,数量往往以十万计。

红军曾编唱《回答苏区妇女三十万双草鞋慰劳歌》“……冬天来到雪花飞,妇女同志真热心,三十万双布草鞋,同志们,送到前方给红军……”仅在长征前夕,于都区就在红军集结的十多天里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至少两双草鞋。在各个苏区,流传着各种为红军做鞋的歌谣,“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赤西河水清又清,妹做布鞋送红军,穿上鞋子翻山岭,工农联合闹革命。”这类歌谣还有四川地区的《打双草鞋送红军》,江西地区的《打草鞋》等等。草鞋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空军原副司令员、老红军王定烈,在建国后也常年穿着草鞋。

长征前,苏区群众最后一次把鞋子交到红军手中,他们勉励红军战士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子一穿到红军脚上,那就成了‘飞毛腿’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飞’过去” “这鞋子一到红军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红军战士舍不得穿这些布鞋,总是把饱含苏区群众深情的布鞋别在腰上,脚穿草鞋行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征服了高山险阻,跨越沟壑天堑,在飞夺泸定桥期间还创造了一昼夜行军240华里的奇迹。

打草鞋的全套工具。

战士动手打草鞋

离开苏区踏上长征路,跋山涉水的红军格外“费鞋”“在布满荆棘、碎石的山道上行军,不用半天,一双崭新的草鞋就磨破了。”即便新打的草鞋,一天下来也能磨破两三双。行军途中,红军战士们往往在行囊上塞着或者挂着一串草鞋 。动手打草鞋,成为红军宿营和战斗间隙休息时的必修课,红军营地经常可以见到打草鞋的情景:“……一些学员坐在房檐下打草鞋……”“我们则在城外养精蓄锐,洗补衣服,编打草鞋。”“当时只要有休息,战斗中间有休息时间,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打草鞋,不打草鞋,在山区里怎么走路啊。”

草鞋匠人陈罗寿演示打草鞋。

据家住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的草鞋匠人陈罗寿(陈罗寿的父亲陈善模和母亲孙道秀都是打草鞋的能手。陈善模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不久因负伤回返回家乡,第二年便去世)讲,打草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主要的工具有耙子、码子、锤子、橇筚和弯子。原材料是粗麻和稻草。主要的工序有:揉麻绳,将粗麻揉成粗绳、细绳;捶稻草,选择比较长,而又比较坚韧的稻草洗净、晾晒后,用锤子捶松软;最后就是编织草鞋了。长征中的红军军情紧急,自然没有时间将稻草洗净晒干锤松再加工,往往是行军途中看到适合编草鞋的干草,就抓几把来塞在腰间或者背囊里,等到宿营时再编成草鞋。

在南方根据地,打草鞋的原料主要是稻草、索草,长征一路走到陕甘,编草鞋的原料变成了茅草,帮新入伍的战士打草鞋也成了老红军的又一项功课。“……把山上的茅草拔来打草鞋。陕南新参军的战士不会打草鞋,从鄂豫皖入伍的老战士就牺牲休息时间帮他们打,或者把自己的草鞋送给新同志,自己打着赤脚走。”

红军打草鞋的主要原料,除了稻草、茅草制作之外,还使用麻绳、布条、皮条制作,分别称为“麻草鞋”(麻鞋)、“布筋草鞋”(布草鞋)、“皮草鞋”。相比之下,稻草鞋、索草鞋不如麻、布、皮质草鞋舒适耐磨。江西苏区曾流传一首民歌《打麻鞋》,“稻草草鞋怕上坡,索草草鞋磨烂脚,剥得麻来打麻鞋,打双麻鞋送个哥哥……南征北战打敌人,我的麻鞋穿不烂。”

麻草鞋

布草鞋的原料主要是穿烂的和缴获敌军衣服、绑腿,“战士们的鞋子差不多都穿烂了,大家便把打土豪缴来的衣服和在紫荆关缴来的绑腿撕成布条条,打成草鞋。”皮草鞋在红四方面军多见,从现存的实物分析,其材质应为包括牦牛皮、黄牛皮在内的各种零碎皮料,“我们……努力去找草鞋材料,也只能拾得一些破毛皮,把它割成小小的皮条编草鞋,故有的同志给它更名为‘皮草鞋’。”

皮草鞋

红军战士做军鞋不仅是个人行为,往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后勤行动。红军指挥机关非常注重军鞋,在爬雪山、过草地等极端环境行军前,都要组织战士们准备军鞋,有时还专门要求战士们在草鞋之外制作皮鞋(皮草鞋)、布鞋(麻、布草鞋),以有效保护双脚。“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 “说是要过草地,要我们每个人在二十天内完成六双草鞋(三双用生牛皮做)……”草鞋也是各部队之间、战友之间相互馈赠的好礼品,“为进一步表达与兄弟部队的团结和友爱,上级动员每个同志拿一至两双草鞋去慰问兄弟部队。”“上级发动大家发扬兄弟般的友爱,若有两双草鞋的同志,送给打赤脚的同志一双。”

参考文献

张会学《护身鞋》,《星火燎原未刊稿03集》。

江耀辉《“红军鞋”》,《星火燎原三》(精装本)第168页。

杨成武《飞夺泸定桥》,《星火燎原三》(精装本)第157页。

刘震《冤家沟口战斗一角》,《星火燎原三》(精装本)第241页。

肖应棠《巧渡金沙江》,《星火燎原三》(精装本)第106页。

田海燕、鲁高《红色歌谣集》。

张位发《六双草鞋》,《星火燎原未刊稿03集》。

杨天贵《草地纪事 四根针》,《星火燎原三》(精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