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儿时的甜甜秆

在外漂了多年,终于安静下来。定居的小城距老家不远,每回老家,看看老人,见见亲人,贴近乡村故土,享受田园时光,总令人情绪放松、身心愉悦。于是,周末回老家便成了定例。
这个周末也不例外。去老家菜地扒菜,路过一片玉米地。玉米已经收完,只剩下一株株玉米秆仍然挺立在田间。
看着地里的玉米秆,心中突然忆起儿时吃甜甜秆的情景。
儿时,每到秋收季,学校会放几天假,让孩子们帮着大人秋收。下地归来的孩子,手里可以没有玉米穗,可以没有农具,但肯定不会没有几根甜甜秆。
所谓的甜甜秆,其实就是挑出的带着甜味的玉米秆。甜甜秆看似平常,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甜甜秆对孩子们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挑甜甜秆也是有技巧的。根据大人传授,同时总结了些经验,那种叶子青绿,杆形粗壮,皮色泛红的最好,如有虫眼的更佳,因为虫子也喜甜食。
依据特征条件挑选甜甜秆,一般是十拿九稳。折断秆茎,除去覆着的叶子,去掉下面的疏根部,折掉顶部的细头,只留下中间的黄金部位。一根普通的玉米秆,就化腐朽为神奇,变身成孩子们的美食——甜甜秆。
吃甜甜秆同吃甘蔗一个手法。先得小心地啃掉外皮,此时要小心,不要划破口舌。待一节的内瓤全部露出,就可以享用美味了。咬上一口,细细一嚼,汁液横流,瞬间充满你的口腔。轻轻一咽,那甜蜜的感觉会经口入喉,最后一直流进你的心里。
儿时的甜甜秆,真的很甜很甜!甜得让人沉醉,让人向往,让人回味。心理感觉,似乎现在街道上售卖的甘蔗也没它甜,即使卖甘蔗的商贩声嘶力竭地吆喝不绝于耳:“蜂蜜醮下的,糖心涮下的,把人都甜死咧!”
现在,面对着一地的玉米秆,不由得生出了对儿时甜甜秆的向往来。于是上前,择了一棵,折了下来。突然感觉手腕一痛,低头一看,一个口子,有血渗出。原来是不小心让玉米叶给划了一道。但当时并未在意,只专注于想折一棵如儿时一样甜的甜甜秆。
当一根甜甜秆就绪之后,便带着万分期待,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没有满嘴横流的汁水,更没有那久违的甜蜜,只有一股寡淡中略带酸涩的味道,充斥着嘴巴和喉咙。
甜甜秆仍是按儿时的要求选择的,人还是以前的那个人。但此时的甜甜秆,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感觉。到底是甜甜秆变了,还是人变了?我不得而知。但此刻的心情失望之极,也沮丧之极!
头脑中突然浮现“刘秀杀厨”的故事,心中顿时释然。刘秀在逃难之时,剩饭都是美味;做了皇帝之后,珍馐也变家常。
令我心心念念的甜甜秆,不也是如此吗?在那缺衣少吃的年代,孩子们日常哪有零嘴,甜甜秆恰恰填补了我们空空的味蕾。如今,什么好吃的都吃过了,甜甜秆自然就寡淡无味了。
时过境迁,一切都在改变。然而,改变的,岂止是甜甜秆呢?
一切美好,只有回忆,只留情怀,只能回味。
佛家说:不执念过去,不奢望未来,只求心安当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