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和盐,面包和糖:圣诞节你pick“严严”还是“甜甜”?

2020年“双十二”下午,第一次从后场走上前台,出直播。

做主播的感觉还蛮新鲜的。那天午餐时,专门切了一个新买的史多伦(Stollen,德国人喜爱的圣诞面包),算是用实际行动给自己顺顺毛。

要工作了!吃块Stollen甜甜嘴

紧张当然有那么一点。尽管今年社会活动比较多——为了给朋友捧场,传统文化普及方面的讲座接过两个,拼上全部洪荒之力,勉强扛得住;公司组织入职培训、业务学习时,站上讲台硬充大尾巴狼,也能碰个满堂彩。总之从不怵场。但直播……直播毕竟是不一样的啊。

并不是互动能力的问题。自从半只脚踏出校门后,无论正职还是副业,都是兢兢业业地忙着和人打交道。沟通、交流、说服和避免被说服。在这样的过程中,情商,或者说为人处世的技巧,确实被磨炼得蒸蒸日上;但也能清楚地感到,随着自身人设的不断叠加,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个部分,是越缩越紧,越躲越深了。

就……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认为“待人以诚”总会带来很可怕的后果呢?

当“用简单直率的态度去面对外界”愈发成为奢望时,厨房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堂。我可以躲在那里,自给自足,自成一体,除了单纯通过交易获得的基础资源外,无需依赖外界给予任何额外的支持,或关注。

这种带点傻气的心态,让下厨几乎成了一种放松的方式。食物也不再只是用来果腹的填充物,而是有了更多附加意义:就“自娱自乐”的情况来说,它们代表着对自己的宠爱和抚慰;倘若和他人有关,那么其上负载的人情成分,常常是令人感动的。

快要累崩时,被小伙伴橘子投喂了一枚紫米饭团,立刻美得摇头摆尾

也是很奇怪了。尽管如今说到吃,可以花团锦簇地聊上三个小时,话题都不带重样;但说到人情温度的载体,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也是唯一能被总结出的——还是面包。

会让面包变成外界善意的使者,一大原因就是:我不会做烘焙。

基本上没做过,至少现阶段也完全不准备学。哪怕欧包对我来说算是刚需,也宁可隔三差五地去买。这可能是为了给生活注入一点变化,而且每次跑到公司附近面包店里,充满爱意地扫视过架子上一排排的面包;或是点进熟悉的网店页面,看看他家今天库存的面包有什么,这些过程都会让我无端地快活起来。

4月,用镜头记录常去的一家面包店

也许,即便是像我这种喜欢把内心与外界严密隔绝开的人,也仍然需要和外界建立一定的关联,最好就是简单的、能用钱来解决的供需关系;然而却又要有温度……有人情味。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文化里,“面包和盐”是有着特殊寓意的。当客人得到面包和盐的招待时,就意味着主客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和平友好”的默契。这种习惯据说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直到中世纪,仍然在欧洲被认真履行着。

《冰与火之歌》中破坏了宾客权利的血色婚礼(图片来源:网络)

用“面包和盐”宣告宾客权利,理由很简单:分享过食物的人,就是同伴。可见将面包与社交中的基本善意挂钩,这样的心态并非我独有。

然而起初就只有自己买给自己。而且那时只能接受粗糙的杂粮面包,面团里绝对无油无添糖的那种,极限是正统的法棍。仿佛任何甜蜜温柔的食物,都是对自己伤恸的侮辱。反而是微酸的、要反复咀嚼好久才能吞咽下去的各种欧包,适合当时的心情。

但是品味的过程,仿佛贯穿着某种教导,又像是被引领着,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话听起来蛮文艺的,其实一点都不深奥:小麦的香味干燥温暖,像是九月的干草垛;黑麦有一点点野性,还伴随着某种让人联想到烟熏的气息,通常也更酸些。二者的裸麦粒都格外有嚼口,香气也被保留得更好。那是朴素真实的生命力。

生命力(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更多在欧包中也会见到的食材。燕麦、亚麻籽、葵花籽是最常见的,用来丰富面包的口感、味道,或是平衡营养。我还买过含有玉米粉、大豆、荞麦、栗子甚至香蕉的面包,都很有趣。特别是放了栗子的乡村面包,撒点乳酪送进烤箱复热一下,可香!加了香蕉的面包则(据说)是专为长跑选手设计的,大概因为香蕉升糖指数较高,消化起来又没什么负担,能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体力;粗粮则可以缓慢释放能量,让加餐的效果更持久。

覆盖了满满一层乳酪的栗子乡村面包

香蕉都有了,其他果脯、果干还会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于是就渐渐开始接受放了蔓越莓、提子、无花果、蓝莓等果干的欧包。最初小心翼翼,只敢选择将它们简单揉进面团里的品种。味道不平衡的问题倒是好解决,一块气味浓郁的奶酪就能搞定——但后来发现果干和坚果的搭配更棒。比如核桃和榛子就是基本不会出错的选择,搭哪种果干都很好,给多些也不要紧。

所以渐渐就开始在购买普通的全谷物欧包时,偶尔穿插一些夹带果干和坚果的品种。

陈磊阿姐做的“水果洛丽塔”

又有两次,因为意外,拿到了用特殊方式处理过的水果欧包:一次是选购新品时没仔细看,后来才发现无花果是用红酒浸泡过的,那种妖娆的甜蜜,只能用“纸醉金迷”去形容;另一次则是陈磊阿姐的得意之作——舍了一瓶上等朗姆酒去浸泡蔓越莓,这样做出来的面包,阿姐说是初恋的味道啊。

初恋的味道,可惜(幸亏?)没有拍出初恋的感觉

除了如上变化,对谷物种类的选择也渐渐变得宽松起来。

某一天,仿佛精神上的束缚忽然松了一扣,去买了一枚迷迭香佛卡夏面包。这才发现,只用小麦粉的面包哪怕放了油,也是可以很有爱的。于是后来又有了恰巴塔、贝果、碱水结……尤其热爱碱水结!这种带着特殊韧劲和香味的德式面包,其实已经和我习惯的“清淡”相去甚远了。但就是爱它那种鲁莽却奔放的咸(还带着盐粒呢)。搭配最爱的溏心蛋,美味得不要不要的。

也许喜欢碱水结还有另一个原因:它总是那么开心,每枚都像是一张欢笑的大脸。

知道嗷!会开心的嗷!

听说在西方,面包往往和宗教有关。比如上面说的碱水结,模仿的是修士祈祷时交叉的手臂。再比如形如新月的牛角面包……考虑到安定和谐,哪怕是历史上的宗教战争,这里也小心翼翼地回避开为好。不过总之哈!有这样的关联并不奇怪,翻翻圣经,里面和面包有关的典故就多得很——当然在那时,人们吃的似乎还只是“无酵饼”: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比起那些严肃的宗教寓意,和宗教节日有关的面包就有趣多了。尽管我是直到去年才敢接触这个领域——节日嘛,欢庆嘛,大家都要高高兴兴的!所以果干和坚果都拼命地放,黄油和糖更是不要钱似的,一股脑加进去。这样做出来的面包,说是蛋糕都有人信!所以我当然不爱吃。

不爱吃,以前就不买,绝不为难自己。但自从前年的圣诞,被如月和阿吱投喂了各种我平时不会吃的面包(放了果干、黄油甚至焦糖)之后,就默默地、像是认命又像是愉悦地接受了新的准则:无论平时再怎么死样活气,节日就该有个节日的样子!这也是仪式感。

于是去年就破天荒地买了潘纳多尼(Panettone),一种源于意大利的圣诞面包,以大量加入水果干、奶油、黄油,因此果香四溢、口感松软而闻名。不过我没认真研究过欧洲面包文化,对甜食也无感,所以只是把它切片后认认真真吃完,最后舔舔爪子,感叹一声“好甜好甜傻白甜”了事。

一看就特别圣诞的Panettone(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过得快,四季轮转,不觉又是圣诞了。在今年,面包已经逐渐变成了日常消费品,隔三差五去采购的时候,当然会受到店子里气氛的影响。所以今年搬回来的就是史多伦(Stollen)……蛮贵的,块头倒是不小。感觉够我自己吃六七顿。用锯齿刀小心翼翼地分割它时,面包上的糖霜簌簌地滑落,真的像极了宁静的积雪。

(图片来源:网络)

很想像传统吃法那样,把史多伦放在室内,隔三差五地切一片吃,细心体会它在圣诞前每一周的变化;但是手比脑子快,想到这点时,已经把它切块后冷冻起来了。冷冻当然不是关键,主要是切开后面包容易变干和老化……

只好耸耸肩,同时安慰自己:留一点小遗憾也不坏,下一个圣诞再让它圆满吧。

2020年12月14日

【写在后面的话】

今天是冬至,一个让人高兴的日子。原因在今天的电台里说了,从今天开始,白昼就越来越长啦,多让人振奋!就好像事情也开始渐渐往好的方向转化,一切都有了希望。

(哼唧)说得就好像早上因为才发现“哎呀今天冬至!”,感觉错过了节气,于是撅了半天嘴的人不是自己一样……

确实有一篇文章是适合冬至发的,讲的是馄饨和水饺,立冬时写的。但反正没赶上冬至这回事,干脆按原定次序后延——倒是这篇文章,看完成时间就知道了。一周前!绝对是无耻的插队党。

没办法嘛,偶尔也想流俗蹭个热点。

其实这篇文章写得有点吃力。是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对我来讲盐是严肃、严谨,然而却稳定安全的秩序;糖虽然不能多,但却确实代表着人情温度和世俗的欢喜。只是真对应到面包上的话,就有点生硬,再说最近特别累,甜不起来。

但还是矛盾地觉得想要写完,高兴写完。所以就还是写写试试看——果然写着写着就开心起来了。

对了!最后交代一下开头说的,为什么“直播不一样”——

做直播的时候,必须随时注意导播切过来的现场画面。换句话说,随时都能看到自己在屏幕上的样子,这感觉真……真……

(嚎啕大哭)对一个形体自卑的人来说,太折磨了啦!

2020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