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过年的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23年1月8日,美国纽约,农历兔年前夕,一块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雕版,被作为苏州的礼物,赠送给当地华美协进社。现场的美国小朋友把亲手印制的年画当做至宝。


就在这场江南文化春风提前拂动纽约时,几乎同一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苏州市一处普通的菜市场里,不少当地市民正在争着索取新年的第一份礼物。

“桃花坞年画”出海,严格来说,并不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一幅曾经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初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早在明代,桃花坞年画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进入盛期,被称为“姑苏版”,每年生产量超过百万张。

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并称“南桃北杨”,精美的“姑苏版”版画传入日本后,对十七世纪日本“浮世绘”版画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中国,年画始终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消费品”,苏州人过年要贴年画的旧俗从何时开始已不可考,但“桃花坞”的品牌,和这一团和气的图案样式,早已成为苏州的文化符号之一。


改革开放后,沉寂了十年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社,逐渐恢复生机,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桃花坞年画的创作主题再次回归了文化承载和艺术表达,一大批“新年画”被创作出来。

这是1988年由张晓飞创作的《水乡四季图》,这组作品对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制作技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上获得了二等奖。

2001年,桃花坞木版年画社被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在更多的“新人”投身这门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老画”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发现、保护。

这里是位于朴园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的500余件珍品,定期会轮流在各种展出上,与市民见面,讲述400年的前世今生。在这里,苏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让根植于老百姓生活的艺术创作,登上了庙堂。


上午9点,62岁的版画家顾志军,正在工作室忙着制作木版年画,上一批制作的800张年画,大部分被等候多时的收藏者一抢而空,少量免费赠送给了市民。今年的年画上,兔子宝宝的形象之外,“天宫二号”、“无人机”等元素特别抢眼。

这是顾志军2022年春节前创作的年画,古老的门神手中,法器变成了如影、OSMO等流行的拍摄稳定器。

每年复刻一张老画雕版,每年创作一幅新画,在传承者的心里,这一旧一新,同样重要。古老的桃花坞年画一方面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的精粹,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从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汲取灵感。非遗应该是“活着”的艺术。

这是2022年底,腾讯经典手游《和平精英》,推出的新春园林版本《锦绣画团圆》,游戏中的场景大量出现“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一组年画的设计者,正是乔麦。

对于这次合作,乔麦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现在的年轻人通过他们熟知的方式去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了解非遗技艺。在未来,这也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发展的途径之一。

“过年”,这是个让全球16亿华人内心共鸣的词语,而借助这一属于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习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岁月长河中沉淀成文化符号,演变为城市名片。

时至今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苏州的这张古老名片,不断焕发光彩,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仅刻在木板上,也刻进了数字化的世界浪潮中。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生命力,来自于一代代传承者、创作者、保护者的心血滋养,也来自于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