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报道 | 长庆油田“油花”满山红





气贯长虹。何炳彦 摄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当一曲信天游响彻西北的黄土与戈壁,红色为这片西部大地染上了浓郁的历史底色。


20世纪70年代,一支革命军队在甘肃集结,肩负起为国家找油找气的重任。从此他们穿上了石油工人的“红工衣”,在磨刀石上“闹革命”,将一片无开采价值的“边际油田”建设成中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成长为中国石油的“顶梁柱”。


志愿者和在校学生组织活动。俞影 摄


一路走来,石油梦、强国梦、复兴梦,红色的血脉赓续延绵,辐射着油田所在的地区,长庆油田也以油气与新能源为纽带,发挥产业优势,构建产业集群,积极促进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逐渐成为群众心中的“顶梁柱”,让石油之花开遍山岗,让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


2023年,宁夏结束了“有油无气”的历史,第一次用上了家门口的天然气,让天更蓝、水更清,民歌“花儿”唱响了这片土地新时代的面貌。在这里,长庆油田持续做优做强油气产业链,建成了鄂尔多斯盆地最大的原油储备库,打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借助宁夏丰富的风、光、地热等资源优势,努力打造长庆最大的新能源高地,在带动经济的同时助力减碳。


大地航母。何炳彦 摄


产业兴省,战略富民。在“一墙之隔”的甘肃,长庆油田坚持贯彻国家政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与900多家当地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带动地方就业10万余人,贡献了庆阳革命老区90%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人民所需,长庆所能。“红工衣”走进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的炕头,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了油田人的责任使命。2023年,长庆油田共有50余名优秀干部在对口帮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投入建强村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等工作中,通过“一对一结对子、手把手传经验、心连心增感情”的方式,真正融入群众之中,因地制宜扶持富民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打造了“宏山塘香菇”“吴起荞麦香醋”“华池杂粮”等地企共建示范项目。


为乡村振兴网络带货。 徐艺帆 摄


长庆油田也将定点帮扶村农产品纳入企业内部采购平台,通过员工福利、食堂采买等形式,积极采购扶贫产品,促进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增长。其中,采油六厂积极响应国家“万企兴万村”战略,成为陕北安边香瓜“合伙人”,承包14个香瓜大棚,以员工直播带货形式推广销售,为当地创收10余万元。在内蒙古陶尔庙,一条条由油田企业修建的道路像飘带一样,弯弯曲曲“飘”到280户农牧民的家门口,收购牛羊肉和牛奶的车辆在农牧户家中进进出出,出栏的细毛羊、黑安格斯牛被拉到基地肉制品加工厂,新鲜的牛奶被送到奶制品加工厂,制成奶皮子、奶豆腐……再通过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输送到远方,“油”路成了这儿的致富路。


志愿者捐赠书籍和文具。赵君 摄


除了“红工衣书记”还有“红工衣老师”。在丰富了物质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育。多年来,长庆油田把支持教育事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通过爱心支教、设立助学金等方式,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实现求学梦想。在定边县张崾先镇中心小学,这里的“红工衣老师”一来就是11年。长庆油田第八采油厂“荞麦花”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是“红工衣老师”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倾力打造的“爱心图书馆”“爱心课堂”“爱心结对”三大志愿服务品牌,累计帮扶贫困学生1243名,已有46名学生走出大山考入大学。“荞麦花”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2023年荣获全国第六届志愿服务大赛银奖。


风有约,花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民生,永远是长庆油田不会放下的担当。聚焦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危难时刻同舟共济,共克艰难;在发展时刻相互帮助,众志成城。这是长庆油田的郑重承诺,因为终有一日,这里的“油花”会红满山。




联系方式:010-64523406
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


编辑:孟莹

校对:梁国华

审核:常斐 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