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搅团

闲话搅团

2024-04-10

玉米很普通,但玉米里含有青霉素元素,玉米涨价,青霉素就涨价。这是由于美国科学家于1943年在玉米上发现发酵的玉米浆存在有大量的青霉素(一种由英国科学家佛莱明发现的消炎药),从玉米上直接提取原料让青霉素实现了量产。同年,成功量产的青霉素成功地从死神手中挽救了大量感染士兵的生命。到今天,青霉素依旧是消炎杀菌的主力药物。

玉米具有祛风除湿,消炎杀菌,健脾开胃的功效。《植物志》里说:玉米富含钙、磷、卵磷脂、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能增加肠胃的蠕动,促进体内垃圾毒素的排出,防止便秘。

从实证医学角度得到的数据说明:玉米有缓解肝炎、肝硬化、尿路感染、肾炎、胆囊炎、记忆力减退等症;可降三高和甘油三酯,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能力。

对外交往使得玉米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明朝,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也可能是从西南传入,也可能是从东南传入的。最早的文献是1555年(也就是陕西渭南大地震前)的河南省《巩县志》,书里把玉米叫“玉麦”。“玉米”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上海人徐光启的写的《农政全书》,1639年出版。所以说,明朝之前,中国是没有玉米的。

由于辣椒和土豆也是明朝中期后才进入我国的,所以,科学推断,我国明朝以前的人是没有吃过玉米面搅团的。可能的情况是我国先民最初吃的搅团是荞面或麦面的。当时我的家乡人吃岐山臊子面也是没有辣子的。老子、孔子、庄子、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嵇康、陶渊明、李白、唐太宗、苏轼等人可惜都没有吃过辣子,也没有吃过玉米面搅团!

自玉米传入我国后,它可能先是被煮着吃的,后来磨成面食用。我第一次在山东矿业学院进修时,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哪个时候,每天早晨都喝的是叫做粘粥的玉米面糊糊,也有用小米面熬的。山东人把玉米面先炒一下再熬的有糊味的糊糊,就叫贡粥,成了皇家饮食了!也可以水泊梁山的诸好汉们没有喝过玉米面贡粥!

后来,搅团就成了是一道西北地区著名的汉族农家小吃,在陕、甘、宁和青等地都比较受欢迎。

据说,搅团是三国时山东人诸葛亮在我的故乡五丈原屯兵时发明的一种军队饮食。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加上长时间吃面条和馒头,军人都很厌倦了,为了调节军队士兵的思乡情绪,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道饮食。

当然啦!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玉米啊!麦面搅团可是很顶饱的,当时也没有辣子,但张骞出使西域后把大蒜已经引入我国了,可能的情况是搅团拌上蒜泥下饭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四川也有地方吃搅团的。不过三国时期的搅团不叫“搅团“,而是叫“水围城“,和军队氛围一致。

当然,搅团依据其主要用料不同,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和洋芋搅团,甘肃和陕南人多用洋芋做搅团,陕北用荞面做搅团。国内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就说过,我一天吃三顿搅团,也不烦!

做搅团很费胳膊,好搅团主要是玉米面要新鲜,刚磨的面打的搅团最牛逼!搅团的吃法很多:凉拌搅团、油泼辣子搅团、酸汤烩搅团等、炒搅团和凉鱼鱼。从味觉上说,吃搅团就是吃醋、浆水和辣子。

在西安长安区,东西片的人打出的搅团是不一样的。西片的搅团是软、筋、光,用筷子能夹起来,;而东片的搅团相对来说就比较硬、粗一些,适合烩搅团和炒搅团。

我曾经多年前在张仁兄申伟先生家里小住几日时,张先生家人打的搅团就比较软,我是吃了四碗的,很满足、很胀肚子!我和我的学生郭局长平社先生(时任铜川市公安局主要领导)在铜川郊区他亲戚家里吃的搅团就比较硬。

搅团,还是带有乡愁意韵的农家饭,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大家都普遍比较平穷、白面很少,由于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很多人吃的食物。所以,陕西人把搅团也叫“哄上坡”。

我在西宁游玩时,曾经吃过西宁小吃——“油搅团”,就是用油和水加玉米面放在盘子里再放锅里闷熟的玉米面搅团。只不过是一桌子只有一小盘而已。

几年前,从敦煌到武威下车后,武威市局的朋友还请我吃了山药搅团,实际上就是把山药块放入锅中烧煮至完全化成粉,再加食盐、调味品,最后撒入小麦或荞麦面粉,边撒边搅直到熟了就可以咥之。

我的父母和姐姐很喜欢吃搅团,其他家人则不爱吃。我在家时也经常给父母打搅团的。父亲在世时,每次听到我打搅团,就会提前坐在餐桌前,母亲会戏言说,娃还没有做好呢!你坐这儿把娃催的!可是,我的两个女儿也都爱吃搅团。

每次家里来了长者时,我都会打搅团显示家里团结之氛围的!我的做法是先用料理机把虾仁、芹菜、核桃仁加水粉碎成汤,入锅烧开,再用一定比例麦面、玉米面、荞面和土豆粉拌成面糊,分3次入锅,每隔8分钟搅一次,共搅3次,每次120下。由于搅团较硬,漏的鱼鱼短一些,但搅团如同凉粉。再炒浆水菜、韭菜和时令野菜食之!这很陕西!搅团,你咥了么?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