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明:把莜麦做成“点心”
■实习记者 宋锦丰
■本报记者 宋维根
冀明和其他农民一样,种了一辈子田。他和别人不大一样的,是把“莜麦”做成了“点心”。
冀明,56岁,万全区万全镇西北街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回到生产队,两年之后分到了11亩土地,种过红薯、西红柿、西瓜,还在自家门口的两亩自留地里种了一些蔬菜,水源供上了,蔬菜的收成保证了,当时每亩地每年能收入上千元。
手和脑都闲不住的冀明总在不停地“找事做”:从在豆腐坊打工到生产销售粉条,冀明不断总结经验,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没几年的功夫,冀明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冀明的家位于万全卫城城墙的脚下,两间明亮的砖瓦房、一座宽敞的小四合院。见到冀明时,他正在一间60平方米、堆满面粉的厂房内反复尝试亲手制作的莜麦点心。
“好时候都让我赶上了,如今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惠也落到了自己头上。”冀明说, 能用北方特有的莜麦做成点心,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自己得先尝试,看看口感和味道好不好,才能推广给别人。”冀明一边摆弄着手中的成品一边说。
冀明的女儿谈起父亲总是一脸骄傲:“父亲总是闲不住,他算得上是我们家里最有经商头脑的人了。”
3年前,万全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西北街有幸列入全市美丽乡村重点片区之一,很快,镇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冀明看中了莜麦这一北方特有农作物, 知道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决定自己开发研制莜麦点心,在烘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莜面和白面的性质不同,制作时工序更复杂,不得有一点马虎。
3年来,冀明一边研究,一边制作,一边尝试,失败了重新再来,不断将莜面和白面做对比,在经历了反复的实验之后,终于在今年制作成功了第一批莜麦饼干、莜麦饼以及燕麦面包。冀明说,希望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将自己家乡的食物推广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