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子面鱼儿
过了谷雨,天气明显暖和了。
这几天,父母频繁地念叨着老家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和菜园子,想要回乡下住了。
半上午的时候,大姐、二姐就开车过来带着父母回桃园村了。
父母亲刚走,我和妻子就为中午吃什么饭费脑筋了,不是不会做饭,而是一时半会不知道该做什么饭,往日里,都是老母亲主厨,没有为这事操过心。
突然发现,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找到目标和方向是多么重要,难怪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呢。
简单地打扫了一下卫生,便带妻子和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儿子去超市转转,在粮油米面区居然看到有上好的高粱面,突然有了吃茭子鱼儿的想法,就决定买点高粱面回去做茭子鱼儿。征求儿子意见的时候,尽管买了一堆零食的儿子心情不错,但还是不太赞成我们的选择,好在回家路过“西安米线”小店时,发现疫情消停以后也开门营业了,就为儿子买了一份米线当做他的午餐。

年轻人不理解我们爱吃茭子鱼儿就像我们不理解他们喜欢吃肯德基应该是一个道理,时代不同,饮食习惯也变了。
提了五斤高粱面回家的路上,莫名地想高歌一曲:“高粱熟了红满天......”,可惜手术以后的我说话都困难了,更谈不上唱歌了,就摇头晃脑的哼哼出一段调子来,妻子看着我的举动笑了。
回到家里,妻子和面搓鱼儿,我从冰箱里找出了朋友二宝送我的保存了好久的宁武管涔山的银盘蘑菇来,泡发好了,洗干净,和猪五花肉、土豆一起切块,葱、姜、蒜、花椒、大料爆香了,加料酒、生抽、老抽、耗油、鸡精、味精、盐以及生命的源泉,炖了。传统的茭子鱼儿臊子是酸菜烩土豆丝、羊肉汤,我却偏爱猪肉土豆炖蘑菇。等到妻子搓的茭子鱼儿蒸好以后,猪肉土豆炖蘑菇也出锅了,我特意拿了一个大号的碗,满满的盛了一碗,妻子边笑我是二师兄转世,边给我浇了一大勺猪肉土豆炖蘑菇的臊子,就着一盘调好的小葱拌水萝卜丝,吃的那叫一个美,吃完了,舀半碗蒸锅水喝下,舒服极了。

吃饱喝足了,躺下来就思起旧来。
小时候,家里刚刚盖了新房子,好多泥工的营生需要做,村子里盖房子都是互相帮忙,帮工的规矩是管饭没工钱,东家就会在招待帮工师傅的饭菜上下功夫,苦于当时粮食匮乏,人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白面大米想都不要想,只有玉米面和高粱面,高粱产量低,数量少,加工难,相比较于玉米面窝窝头来说,选上好的高粱面搓茭子鱼儿,炒一盘酸菜土豆丝招待客人,真的是好饭菜了。我记得叫银怀的表哥每次来家里帮工,总是要提醒做饭的母亲:“四姑,中午饭千万不要搓茭子鱼儿,我就喜欢吃现蒸的玉米面窝窝头”。
当时,我还小,奇怪怎么还有人不喜欢吃这么好的饭菜?
到了八十年代,家里的光景好转了,一次,银怀表哥路过我家,母亲留他在家里吃饭,搓了茭子鱼儿,炒了酸菜土豆丝臊子,表哥吃得津津有味,我才明白,表哥他哪里是不爱吃呀!
多么淳朴的表哥,总是处处为别人着想。
参加工作以后从原平到了晋西北,晋西北没有高粱面,吃莜面。莜面窝窝或者莜面鱼儿羊肉汤虽然也是上好的饭菜,可我对茭子鱼儿依然念念不忘,直到后来工作调动到了忻州,才又能吃到茭子鱼儿了,但也不是经常可以吃到,因为高粱的种植工序繁杂且产量低,人们更愿意种植产量高且易管理的玉米,好多的土地都种上了收入更高的诸如辣椒之类的经济作物,高粱越来越成了稀有之物,不过,好在饭店也可以吃到,但是比起农村人自家做的地道的茭子鱼儿来,还是逊色了不少。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生活在城市吃茭子鱼儿的机会却很少,过去的粗粮成了稀罕物,倒是每年的正月初五随妻子去她姨家走亲戚时,便可以过一把吃茭子鱼儿的瘾。按农村人的习惯来说,正月里待客的主食一般是猪肉大葱馅的饺子,饺子吃得多了也就腻歪了,搓一顿茭子鱼儿待客倒是不错的选择。

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五,我们随岳父岳母以及大舅哥一家人按惯例去了妻子的姨家,同去的还有妻舅家的一大家子,一年也不见面的亲戚坐了几桌,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推杯换盏,共叙亲情,气氛热烈,期间姨夫给我们加菜倒酒的时候特意交代:“尽兴喝酒,今天与往年一样,依然准备了主食茭子鱼儿压轴”,闻此言,从不喝酒的大舅哥便找了一个“巨大”的碗,满满的盛了一碗,蹲在墙角尽情地狼吞虎咽起来,当时,我对他的举动没太在意,直到大家喝酒尽兴了,准备吃饭的时候,有部分人没有吃到茭子鱼儿,看着姨夫尴尬的表情,才知道大舅哥一连干了几大碗,此刻在炕上躺了,肚子正憋得难受呢!众人就指了大舅哥一顿笑骂。
那年的正月初五没有吃到茭子鱼儿很是遗憾,以至于我每到吃茭子鱼儿的时候,就想起这件玩笑的事情来,真后悔当时自己的愚钝,眼睁睁看着大舅哥独自一人尽情地享受,没有把握好时机,错失了一次享受美味的机会。遗憾啊!
高粱面浓郁的香味儿让人难忘,中国的美食有千百种,我也品尝过好多的美味佳肴 ,唯独割舍不下这廉价的、充满家乡味道的茭子鱼儿。
我想,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片里应该有忻州的美味——茭子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