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沽源:说说莜面(二)
莜麦磨成面粉叫莜面。整个加工过程,要求相当严谨。人们常说吃了正宗坝上自产的莜面好吃,为什么?主要靠精细的加工。坝上老农常说:“只有熟练掌握‘三、三、九’莜面才会香甜又可口”。“加工稀里糊涂,莜面不筋黏糊。”

“三”指的是莜麦加工要卡紧三道关:做到“三净”。
第一关:筛粮关。打下的莜麦称毛粮。要清除掉毛粮中杂草籽、泥土、鱼菅子,必须认真的过筛。用竹筛称上莜麦,按顺时针方向匀速旋转,使莜麦在筛子中舞动起来,泥土草籽筛下去,鱼菅子转到筛子正中成为大酒盅大的一个圆,停止,将鱼菅子双手捧出去,再筛,反复几次,直到抓不住鱼菅子为止。总之是筛净。
第二关:涤粮关。莜麦筛过后,虽然去掉了大部分混杂在莜麦中的小草籽,但夹混在莜麦中的较大点沙粒还存在,就用簸箕涤。涤粮时弯腰,两腿合拼,两臂自然伸直,两手紧握簸箕,一高一低的进行。使莜麦粒自然地从簸箕口滚动出去,簸箕内留下沙子,这是第二净。
第三关:淘粮关。莜麦虽然经过筛和涤,比毛粮干净,但是染在莜麦颗粒上的泥土还没有去掉,所以就把莜麦放在大锅里淘洗。淘洗时用一根木棒把放在清水中的粮食反复搅动,使泥土溶解在水中,然后用笊篱捞出鱼菅子,莜麦放在笸箩中,让莜麦吸收一定水分。这是第三净。

第二个“三”指的是莜面是“三生、三熟”食品,她是中华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这个“三熟”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谨。
一曰炒熟。莜麦淘出后,叫生莜麦,人不能吃,如若吃了,腹痛、腹泻、呕吐。必须放到炒锅内煸炒。炒时,开始用温火,待冒过大气后,加火增温,炒锅内莜麦“噼噼啪啪”冒出“破肚放气”的响声再炒二分钟,成为滚圆表面有光泽方为炒熟。反之,开始火猛,莜麦皮焦,放不出大气,炒成鸟粪状,莜面不筋粘糊。
二曰烫熟。炒熟后的莜麦磨成莜面,又成了生莜面,还是不能吃,吃了闹肚子更凶。在莜面做食品时,“和面”是重要的环节。即将莜面置于盆内,一边泼入冒花的开水,一边搅拌,多少面用多少水,一次成型,不能添添减减,否则莜面不筋道,无光泽诱人。紧接着将面盆内块状莜面揉揣,用拳头杵,使莜面团发出“噗噗”的响声才到位。坝上人称:“莜面杵得放了屁,吃起来筋道有骨气”。和面时要做到三净:“手净、面净、盆净。”

三曰蒸熟。由于莜面自身的特性,烫熟的莜面还是不能吃。根据需要制作成各种成型食品,放到箅子或蒸笼内,上锅蒸熟。一般以闻到莜面香味为蒸熟标准。还要揭开锅看成熟食品的表面,细白发亮有光泽为蒸熟,便可泡入汤中或熬菜中食用。坝上这“三生三熟”的莜面,是独有的地方食品特征。也可称独具特色的坝上饮食文化。
“九”指的是莜面**的加工时间和储存。莜麦平时能加工,但春夏秋季节加工出来的莜面,储存不长久,面内会生虫子,而且易变质使莜面僵硬。唯独“三九天”在气温极低的情况下加工出的莜面不生虫子,能度过炎热的“三伏天”,不僵硬。在没有发明机械加工粮食以前,加工莜面靠的是石碾、石磨,一天磨不了多少斤。要满足全家人一年的食用莜面,仅靠大缸、莜面柜子储存的几百斤,远远不够用。坝上老农发明了一种简单易行,效果独特的储备方法——囤储。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宋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