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沽源:说说莜面(三)

莜面的囤储是用一张苇蓆对折,围成圆柱形,用绳子缝紧对口处,置于四季不见阳光的通风干燥处,下面垫木板、废纸七层,把数九天加工出的莜面放入面囤内,边放边用木棒捅,还要穿上新白布的长筒袜子进入面囤内,用脚使劲踩,加一层面,踩实一层,捅一层。踩的面内不留脚印为标准。到囤中间时,放一个脸盆大的用纸包裹严实的大冰块,将囤装满面,上面封口做成圆锥形。然后用新麻纸将面囤四周顶部糊七层。高温酷暑冰块不化。这种储面方法,可使莜面几年不坏,不变质。莜面保持原汁原味。

  喜欢吃莜面不仅是坝上人几百年的饮食习惯,而且吃法多样,也很讲究,风味各有千秋。莜面的吃法主要有冷吃法和热吃法之分,这个冷热吃法主要是指吃莜面所蘸的冷汤和热汤。
  冷吃法是用腌过菜的酸咸汤,腌菜切碎再切些辣椒、香菜、蒜、胡麻油都倒进汤里,加少许醋拌均匀。蒸熟的莜面端上来,莜面窝窝蘸着冷汤吃。“屁股一欠,挑上一边,汤中一沾,咕噜一咽,满头冒汗”——香。这种吃法一般在夏季适用。


  热吃法是炖热汤或熬菜蘸着莜面吃。炖汤有鸡蛋羹做汤,有用炖酸菜山药条做汤,有的用蘑菇做汤,有的用羊肉或猪肉做汤,有的用蘑菇、猪羊肉一起做汤,还有的用猪羊肉、菜混合一起熬菜做汤,这是最基本的吃法。但一年四季不同,莜面的吃法也不同,风味也各异。
  春冬两季,农村的新鲜蔬菜不多,而家庭储存的山药、胡萝卜、腌制的酸白菜,圆白菜比较充裕。将腌酸菜浸泡后,切碎,同猪肉或猪油、山药、粉条、豆腐等烩出一锅烩菜,把蒸熟的莜面窝窝、莜面鱼鱼放进熬菜碗内,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调拌着,一两碗进肚,身上头上都出汗,全身爽快,食之爽口,绝了。但不要食之过量,以免伤身。民间有“莜面吃上半饱饱,喝碗水正好好”之说。


  夏秋两季,新鲜蔬菜多了,农村自种的豆角、山药、白菜、南瓜、圆白菜都可以自食自用了,冷调莜面和热调莜面皆宜。吃冷调莜面,先把莜面窝窝切碎,再把冷汤拌好,和碎莜面拌在一起吃,几碗下肚,胃爽心凉。老农说:“莜面吃的透心凉,树底纳凉寿命长”。热吃法就是把新山药、豆角、南瓜和猪肉熬在一起,莜面蘸热熬菜吃,拌些油炸辣椒面,一两碗下肚大汗淋漓,荡气回肠。有“猪肉熬菜蘸莜面,香过花钱下饭店”之誉。

  莜面可加工成不同的食品品种,仅纯莜面就可以做成窝窝、鱼鱼、拿糕、傀儡等。也可以加工成贴锅饼子、生下鱼、炒面、糊糊,还可以加工成燕麦片、方便面等包装的食品,而且成为出口外销的名牌产品。如果莜面和其它蔬菜、肉食组合起来就会衍生出更多的花样。诸如:莜面饺子、山药丸丸、山药饼子、山药鱼儿、拔鱼、山药傀儡等。解放前,人们用莜面加工成一种专供儿童吃的食品叫“莜面烙干饼”。将莜面和葱花、花椒油、盐、干肉沫混合在一起,和面成团,拍成木棒似的圆柱体,用粗线绕面团一周合拢,使劲拽线的两头,就勒出一个薄薄的圆形莜面片(不能用刀切),放在大铁锅内,加温火焙干。香酥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喜欢。此饼储存久,不变质,易于消化。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宋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