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燕麦成就莜面香 阴山三宝美名扬
「亦熙品类品牌产业游系列之60」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敕勒川》,因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而广为人知,也让水草丰茂、牛羊肥美的“敕勒川”、“阴山”深深地印刻在人们脑海。
阴山脚下长出的草,有可能是牧草,也有可能是燕麦。前者催生了“中国乳都”,后者成就了中国“燕麦之乡”。这两张“名片”,都被呼和浩特紧紧拽在手中。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连接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枢纽城市,呼和浩特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呼和浩特,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1572年(明朝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与明朝“通贡互市”,并在这里修建城池,命名为“归化”,蒙古族人民称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成为现代呼和浩特市雏形。195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战国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北魏在这里定都“盛乐”,辽、金、元时期在这里建丰州城,明代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在这里建“库库和屯”。清代诗人以“小部梨园同上国,千家闹市入丰年”优美诗词描绘之。
呼和浩特拥有诸多历史遗迹。这里有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距今70万年,掀开了呼和浩特人类文明的历史。有始筑于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的中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公元1世纪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有被誉为“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
呼和浩特坐落在黄河北岸、阴山南麓,地处蒙古高原与河套平原交接处,是丝茶驼路中转之地。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老牛湾位于晋蒙交界处,以黄河为界,黄河从这里入晋,当地有民谣唱到: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边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一方沃土孕育一方物产。
“内蒙古阴山有三宝,莜面、山药、大皮袄。”
提起莜麦,所知者甚少。但说起燕麦,大多数人有所耳闻。燕麦是世界第六大粮食作物,1997年被FDA首批认定为“健康食品”,被WHO评选为“十大健康食物”之一。国外种植的大多为皮燕麦,我国出产的主要为裸燕麦,莜麦即为裸燕麦。
莜麦得名源于汉武帝。据传,汉武帝时期战火绵延至阴山一带,为解决军粮问题,汉武帝决定屯田垦荒,命执掌农事的官员莜司组织耕种。然而,莜司带来的中原各种农作物在气候高寒的阴山地区“水土不服”,或无法生长,或产量过低。莜司走遍阴山,发现山中有一种野生植物随处可见,秧苗有点像芨芨草,籽实又有点像小麦,用这种植物的籽实磨成面粉做熟,味道竟然不错。莜司开始培植这种植物,实验成功后大面积种植。军队因军粮有了保障,接连大捷。
汉武帝到阴山地区犒赏三军,得知此事后,赐名为莜麦。莜麦之名就此流传下来,而用莜麦磨的面自然而然被称之为“莜面”。
莜麦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籽粒成熟后不带壳,是一种成熟期短,耐高寒、耐盐碱、非高产的裸燕麦作物。
莜麦是战场铁骑的粮秣,也是骁勇坚韧民族的传统食粮。莜面十分耐饿,俗语称“五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三十里的荞面饿断腰”。
据传,朱德总司令当年转战晋西北时,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曾多次吃过阴山莜面。解放后,朱总司令到内蒙古视察工作,曾指名要吃阴山莜面做成的风味食品。
正月初十是晋蒙地区传说中的“老鼠娶亲”日,在呼和浩特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吃莜面的习俗,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莜麦生长在高寒地区,性凉,因此加工制作需经历“三生三熟”。一熟是磨莜面前要把去壳后的莜麦炒熟,二熟是和面时要用沸水把莜面泼熟,三熟是要用笼屉把莜面蒸熟。
人们演绎出蒸、烙、炒等多道工序,春、夏、秋、冬四季吃法:莜面鱼鱼、莜面窝窝、莜面卷卷……造型各异,散发幽幽燕麦清香。如今,传统食品创新出新做法,莜面师傅将菠菜、火龙果、金瓜、紫薯等榨成果蔬汁和在面里。“五彩莜面”不仅增加了莜面的色泽,食客品尝时也能体验到更丰富的滋味。
现代科研发现,莜麦中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亚油酸等,在调控血糖、减脂等方面具有很好食疗作用。
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和湖北各省都栽培莜麦,但以阴山脚下的莜麦最有名。北纬40度左右、高寒、阴冷、干燥的阴山一带,被国际燕麦产业界视为世界燕麦黄金产区。
呼和浩特莜麦种植主要集中在境内的武川县和清水河县。武川是中国莜面之乡,有“武川莜面甲天下”之说。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提到武川莜面:“阴山南北皆有之,土人以为朝夕常食。”
过去由于环境闭塞,武川莜面(燕麦)“养在深闺无人识”。直到21世纪初,由于产量、价格等诸多因素影响,武川莜面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006年,武川县绿色燕麦(莜面)产业协会成立,试图将武川莜面品牌推向全国,并为武川莜面走出国门作准备。
两年后,内蒙古燕麦产业协会在呼和浩特市成立,致力于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燕麦种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何均国成立了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燕麦这一传统产业导入现代企业理念,致力于“让燕麦走出去”。
通过构建“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燕谷坊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地燕麦特色产业从源头开始鲜活起来。
燕谷坊集团从市场需求出发,依靠“小微订单农业”,扩大了武川县的整体燕麦种植面积,增加了燕麦产量,带动当地燕麦种植面积几何级增长。
裸燕麦全谷物加工一直是个难题,要将裸燕麦完美去壳、完全去芒、分层破壁、营养富集、保留胚芽……燕谷坊自主研发了“双涡流研碾”及“裸燕麦分层破壁”创新工艺,一举破解了难题。
燕谷坊与上海理工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围绕深加工开发了燕麦胚芽米主粮系列、高品质燕麦食用油、燕麦胚芽乳、燕麦拿铁、燕谷坊藜麦肽、燕麦β-葡聚糖益生菌、全谷物能量棒、全谷物饼干多种产品。
一斤燕麦价格为一二块钱,加工成葡聚糖之类的功能产品后,可卖到数千元。
昔日土莜面,今成大产业。仅以当地龙头企业燕谷坊为例, 经过近10年发展,燕谷坊在呼和浩特投资兴建了国内首个全谷物科技产业园,推广50万亩裸燕麦种植,年产燕麦全谷物产能达11万吨,产值达35亿元。
燕谷坊集团已成长为一家专注于全谷物基础科学研究、燕麦产业链及精深加工的国际化企业,获得全谷物科技领域近20项国内国际专利,并推动北方旱作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投资发展的“草原之门”文旅中心获国家级3A旅游景区。
燕麦产业健康发展,建立行业标准是关键。2020年底,内蒙古燕麦高质量标准体系7项地方标准审定通过,该地方标准由内蒙古燕麦产业协会、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三主粮集团燕麦研究院、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编写。
当地打造了中国首座燕麦博物馆,以展现燕麦悠久的种植历史和饮食文化。当地举办多届武川莜面(燕麦)文化节,以莜面为媒介,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经贸洽谈、扶贫行动于一体。
从种植到加工,到制定行业标准,到区域品牌打造传播……当地一系列举措,擦亮了武川莜面的名片。
2016年,“武川莜面”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0年,“武川莜面”入选“2020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中国粮油学会命名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燕麦之乡”。
近日,呼和浩特市武川燕麦再获“国字号”荣誉,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呼和浩特燕麦产业已由单纯的农产品种植,逐步发展为集食品、保健品、文化旅游等三产融合的综合性产业。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已有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武川莜麦、毕克齐大葱、哈素海鲤鱼、清水河花菇、武川土豆,正着力打造8个“百万级”生态特色农牧业板块(玉米、马铃薯、杂粮、林果、生猪、肉羊等)。
阴山脚下的一株草,还孕育了肥美的牛羊,奠定了呼和浩特“中国乳都”的地位。
目前的全球乳业八强中,有蒙牛、伊利等两家来自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将乳业作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举全市之力打造“千亿级乳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重点推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两**产业项目达产达效,打造千亿级乳产业集群,让中国乳都享誉世界。”这是呼和浩特“十四五”规划为乳业振兴描摹的蓝图。
随着经济发展,以往局限于敕勒川的莜面,通过电商、餐饮、快消零售等渠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而南北朝时期民歌《敕勒川》歌词,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广告文案”之一……
「红梯产业数字加速馆:以AI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加速对产业的了解,加速产业的崛起,加速产业的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