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 奶渣 还有酥油茶
“把盛装穿在自己身上,把佳肴留给尊贵的客人”是日喀则人饮食观的最好写照。这里民风淳朴,这里酥油飘香,这里的青稞美酒醇正香甜。

小编每每看到日喀则的美食,都不禁口水直流,“兰地的糌粑、桑桑的酥油、岗巴的羊肉”等都让人充满了好奇:在神秘的青藏高原地区究竟以什么为主食、又是怎么做的呢?别急,小编的主要技能就是能吃,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不会“放过”。

由于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风速大、日照充足,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日喀则独特的饮食习惯。所以这里的饮食主食主要以糌粑、酥油、牛羊肉、奶制品、奶茶、青稞酒等为主。
酥油茶
酥油茶是日喀则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传统的做法是将砖茶用水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上下来回劲抽几十下,搅得水**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制成了可口的酥油茶。喝酥油茶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能开始就一口喝完,但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实在喝不下了,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哦!

甜茶
将红茶放入壶中熬煮成深褐色,滤除茶渣,倒开水稀释,待清淡适中再加入牛奶或奶粉、白糖,在水壶中用力摇动,使之水**融后置于火炉旁或盛入暖瓶内,随喝随倒。日喀则地区喜欢把做好了的甜茶倒入酥油茶桶内,放进一点酥油,用打酥油茶的方法搅匀,这样不仅茶的营养价值更高,而且喝起来也特别香。

青稞酒
青稞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两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至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以头道酒最为美味醇厚。

糌粑
糌粑的做法与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藏族吃糌粑,大都是把青稞面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手不断搅匀,到能捏成团为止,食用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

突巴
“突”是面食的意思,是用牛肉、萝卜、面团及其他佐料做成的一种带汤的食品,是日喀则人民天天都在食用的饭食。只是在藏历年吃的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时吃的突巴)中会加入许多形似歪脖子懒汉、两面派、碎瓷块、白面块、木炭、辣椒、油葵籽、果核、青稞、大肚子等状的面块用来捉弄人,这为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

奶制品
日喀则地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和奶渣两种。酸奶又有两种,一种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藏语叫“达雪”;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做的,藏语称“俄雪”。酸奶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丰富,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分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江孜奶渣十分有名。


风干肉
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既可去除水分,又可保持鲜味。可直接食用,也可烤着吃,味道很是鲜美,而且越嚼越香。

手抓肉
在广大牧区,牧民主要以吃牦牛肉和羊肉为主。食用时,将牛羊肉连骨带肉剁成块,加盐、花椒粉等调料,把肉煮成半熟,一手抓肉,一手用藏刀割食,吃起来又鲜又嫩,肥而不腻。

除上述部分主食外还有面食如油煎窝窝头、面条、肉馅饼、薄饼等。不成,不成,小编已经口水直流,要去吃点奶渣解解馋,先溜喽,留言区见。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