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美食——饸饹面与煎饼
作者:郝加献

在北京密云,到处是专卖一种名为饸饹面的小吃店,媲美遍布全国的沙县小吃。
密云人吃饸饹面,以本地区冯家峪番字牌乡饸饹最为有名,但多为大同小异,有道是:味传塞北三千里,唯有密云饸饹最正宗。
20世纪70年代以前,物质贫乏,米面被称作细粮,供应紧张,轧饸饹在农家属于粗粮细作,常被用来改善生活。
到了九十年代,以传统农家饸饹为基础,逐步改进优化,采用多种杂粮混合制作,没有任何人工化学添加,纯绿色,富营养,口味独特,广受当地群众欢迎。
主要食材为小米面、荞麦面,配以一定比例的榆皮面、玉米面或粘高粱面做黏合剂。用温水和面,做成一拃长、直径约7厘米的长圆柱形面团。
制作工具是一个木制或铁质的饸饹床子,架在大铁锅上。锅里水滚开,用力挤压床子内的面团,呈细圆形面条,漂浮、煮熟、捞出,放入凉水盆内冷却,再挑入大碗中。
所拌加的各种卤料非常讲究,家常鸡蛋卤、豆腐卤、肉丝卤等,再配以炸干红辣椒、凉拌芹菜、青辣椒、蒜汁、韭菜花儿等,大口吃面,大快朵颐,完全满足当地人对这一口儿的偏好。
密云饸饹面以面光滑劲道,卤味美鲜香,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清香爽口而远近闻名。
逢年过节,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与“和乐”谐音的饸饹面为当地百姓提供节日美食,亲友们互相馈赠,那份热烈浓郁的人情、人缘、人气、人脉,丝丝不绝,越压越长,平添节日喜庆:相互间交往的不凡、关系的贴近,以及人情的厚道,被一碗饸饹面盛装着,香美四溢,绵远悠长。

在天津,有“大饼卷一切”的说法。
到了密云,煎饼“卷一切”,不仅包括各种菜蔬,还有浓浓的乡情。
明朝戚继光所属的明军驻守吉家营城,日常进行军事训练,时间紧迫,果腹食物比较简单,一般以玉米面饼子为主。
有一次,将要开饭,兵营突然接到命令,要调去增援边关,即刻出发。
指挥官到伙房一看,玉米面饼子才做一半,急令加快速度。为抢时间,伙夫立刻把和好的玉米面加水进一步稀释,摊在热锅里,用铲子刮平,成为一层薄皮,快速熟透即铲出。
营兵们很快就餐完毕,整队按时出发,投入战事。
任务完成后,伙夫总结经验,认为这种加工食物的办法简单、快速,并且食物口味独特,便称这种食物为“煎饼”。
后来,村里百姓逐渐效仿,还发明了专门用来制作煎饼的炊具——煎饼烙子。所用食材也不断变化,有高粱面、豆面或几种粮食粉碎后掺在一起,但以小米面做主料的煎饼为**。其颜色金黄,软而不黏,不易碎裂,适宜保存。
煎饼所卷的“一切”出场了:肉丝炒豆芽儿、炒土豆丝、葫芦条炒粉条、肉炒扁豆角丝、韭菜炒鸡蛋,等等,佐以当地的小葱、生菜、面酱卷在一起;煎饼小摊儿可以根据食客的要求,将一至二个生鸡蛋打在煎饼上煎熟,卷上薄脆、火腿肠、辣丝等,应有尽有,成为当地与天津煎饼果子相媲美的一道美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浓郁的乡情里,就包含着从小在故乡养成的味蕾。走到天涯海角,那一道道故乡美食,自然会勾起游子的绵长思念,魂牵梦绕,没有穷尽。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曾出版《我读***诗词》《玉女之殇》《中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