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面粑粑——困难年代三汇人的口福之二十三



囗黄河

1

光怪陆离的生活,经常让我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比如高粱面、荞麦面、红薯、玉米,过去在我们那里都是饥荒年代才吃的东西,至少20年了,红薯、玉米、大麦主要是喂猪的饲料。但在我生活的大都市,如今这些全部成为了有钱人养生的上品。时光轮回这么奇妙,你说好玩不好玩?

高粱也是这样。在我老家三汇,高粱的主要功效是烤酒,其次是蒸咂酒,再然后是喂猪,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才用高粱舂高粱米,煮高粱米稀饭(一般要加三分之二大米),或磨成面,做高粱面粑粑。

但不管怎样,无论做粑粑还是高粱米稀饭(烤酒除外,高粱白酒可是举世闻名的佳品),高粱涩涩的味道,都很不受当地人待见。


2

但高粱确实浑身是宝。

书上记载,高粱味甘,性温、涩,和胃消积,温中涩肠,止霍平乱,主治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及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症。

高粱米中的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虽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但如将其与其它粮食混合食用,则营养价值立即明显提高。

单纯用高粱面做粑粑,那种涩巴巴的味道一般人都受不了,但若与麦子面、红薯粉、玉米粉、甚至大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加入白糖,那就另当别论了。当然,能够加得起这些东西,就不是当年了。当年我们手捧高粱面粑粑,依然吃得有滋有味。

我们那时做高粱面粑粑,与高粱面混合得最多的是玉米面,如果能把高粱面与玉米面一半对一半,那已是最好了。做出来的粑粑虽然说不上甘甜如怡,但至少也入口很爽。




3

当然,当年的高粱面也不如今天的高粱面这般细腻,成色好,粗糙的高粱面粘性很差,做出来的粑同样很粗糙。只有当它与白面、玉米面混合时,才会产生奇特的互溶性,味道与成色自然提升。

三汇上了年纪的人大约很难怀念涩涩的高粱面粑粑、高粱米稀饭或高粱面汤包——因为那确实属于一代苦难者的记忆。只有热衷于吃五谷杂粮的年轻人才会乐此不疲追索过去并不受人待见的味道。新的时尚兴起之后,曾经消失的美食或家常食物都迅速走红——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态恢复吧?不然高粱作为吃食必然退出餐桌,就像这些年的三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