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起因
辽与北宋间冲突的实质是五代以来辽与中原地区矛盾冲突的继续和延伸。契丹统治者为了扩张土地,掠夺人口和财物,凭借其强盛的军事力量,经常派兵南下侵扰中原。
北宋建立后,这种袭扰仍然继续着,并企图占领黄河以北地区。尤其辽所庇护下的北汉政权,对北宋的统治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同时,辽又是影响宋军灭北汉、实现统一的严重障碍,因此,辽宋间不仅尖锐对立,而且在幽州边界上经常发生一些武装冲突。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然而,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致力于整顿内部和统一南方诸国,对于辽军的袭扰只采取来则备御,去则即止的态度,以免影响南征。对于契丹军的杀掠,中原各族人民从一开始就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们自备器械,保卫家乡,抗击契丹军,并驱逐诛杀契丹所派官吏。辽太宗
耶律德光
灭亡后晋,入主开封后,曾惊叹地说:“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
辽军南下袭扰宋境,除恃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外,还仰仗从后唐叛将石敬瑭手中割取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地处今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势险要。幽州,“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云州,“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占有燕云十六州后,取得了攻宋的出发阵地。辽军南下,即可分别从居庸关等长城各口进入幽州及其以南地区。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也失去了边防的天然屏障。所以北宋在其北面的设防的重点亦在与辽燕云十六州接界地区。宋初在河北方面是以大清河、拒马河为防,而以益津、瓦桥、岐沟关为镇锁;其在山西方面(灭汉以后),则以恒山、雁门山脉为防,而以宁武关、雁门关和今山西灵丘的平型关为镇锁。
赵匡胤
在立国之初,即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打算。乾德元年(963年)十二月,对“献阵图,请讨幽州”的龙捷军校
王明
,给予赏赐。在统一荆湖和后蜀时,又设置“封桩库”,准备蓄满五百万,或作赎还燕云之资,或作攻取燕云的军旅之费。待到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初步统一中原之后,北宋王朝便倾其全力收复燕云,于是宋辽在幽州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双方态势和宋朝的战略企图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五月,北宋消灭北汉后,辽宋直接对峙。双方实际控制线大体东起泥沽口,西沿拒马河流域的信安军、霸州、容城,然后向西北至飞狐及灵丘以南,直达代州雁门关。
此界线以北为辽控制的燕云地区,以南为北宋控制区。当时把位于太行山北支东南的檀、顺、蓟、幽、涿、莫、瀛七州称为“山前”,把太行山西北的儒、妫、武、新、云、朔、寰、应、蔚九州称为“山后”。
辽军进攻,可从山前诸州沿河北平原直冲河、洛;退守,又可从山后出兵应援。地理形势处于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有利地位。
辽在幽州,除有大丞相、南京留守
韩德让
和南院大王
耶律斜轸
率兵防守外,还在宋军进攻北汉时增派了北院大王
耶律奚底
、统军使
萧讨古
和乙室王
撒合
加强防务。在此之前辽统治者曾在隋唐蓟城的基础上对幽州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建。幽州城方36里,城壕高3丈,宽1丈5尺,共有8门,人口30万,成为辽的陪都和军事政治重镇。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初六,宋军消灭北汉时,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部队。宋太宗
赵光义
在当月即企图乘战胜的余威,一举夺取燕云地区。但是,宋军“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军士罢疲乏”,需要休整。同时“人人有希赏意”,需要论功行赏以利再战。
宋灭北汉
因此,大多数将领不赞成立即向辽进军,但无人敢直言谏阻。而殿前都虞候
崔翰
却怂恿赵光义说:收复燕云的事,不需要以后再进行,现在乘胜攻取就很容易,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更加坚定了赵光义的决心。于是,赵光义立即命令枢密使
曹彬
调发屯兵,部署军队行动;命令
潘美
负责幽州行府,组织粮运,管理后勤;命令原屯驻雁门的巡检
郭进
继续监视雁门以北辽军的行动,保障侧后的安全。
从赵光义的作战部署和尔后的作战过程看,其战略企图是:以幽州为主要作战目标,迅速自太原转移兵力东进,越过山丘重叠、沟壑纵横的太行山,直插河北平原,乘辽无备,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占幽州;以幽州的得手,威震其余诸州,然后乘胜收复全部燕云地区。
宋军快速推进,辽军节节抵抗
赵光义决策既定,宋军便于五月二十二日,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抵镇州,进入河北平原。六月初七,赵光义遣使调发京东、河北诸州的武器装备和粮秣运往前线。十三日,赵光义亲自率军从镇州出发,同时还有许多宫嫔随军行动。宋军刚从镇州北进,“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对于这种纪律松弛,行动不一致的现象,赵光义未能加以制止。
十九日,宋军进入辽境,占领金台。二十日进至岐沟关,辽东易州刺史
刘禹
举州投降。这时,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迎战宋军于沙河,企图阻止宋军向幽州推进。
宋军行军路线
宋军前锋东西班指挥使
傅潜
、
孔守正
率部先至,立即向辽军进攻。接着,宋军主力赶到,投入战斗,击败了耶律奚底所率辽军,俘获五百余人。二十一日,宋军进至涿州,辽涿州判官
刘原德
开城投降。二十二日,宋军进至盐沟顿。二十三日黎明,宋军进抵幽州城南。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看到宋军兵锋甚锐,不敢正面交锋。他鉴于耶律奚底被宋军击败,为宋军所轻视,便换上耶律奚底的旗帜,驻屯得胜口诱敌。宋军挥兵进击,歼辽军千余。耶律斜珍率兵一部袭击宋军之背,宋军后撤,停止进攻。耶律斜轸进驻清沙河北,以为幽州声援。这时幽州附近的渤海帅
大鸾河
率众投降。
辽军固守待援,宋军大败南逃
由于赵光义未能全力夺取得胜口这一要点,反使幽州与得胜口、清沙河结成犄角之势,并保持幽州与山后的联系,因而提高了幽州辽军坚守的决心。赵光义认为耶律斜轸军仅能凭险据守,便以一部牵制其军,部署主力围攻幽州。
六月二十五日对幽州展开围攻:定国节度使
宋偓
所部攻南面,河阳节度使
崔彦进
所部攻北面,彰信节度使
刘遇
所部攻东面,定武节度使
孟玄喆
所部攻西面。在宋军的四面围攻下,辽大丞相、南京留守韩德让惊恐万状。
宋军对城内辽军进行招降,城内军民“人怀二心”。辽铁林都指挥使
李札卢存
率部出降后,人心更加动摇。幽州被围,辽景宗
耶律贤
派御盏郎君
耶律学古
,急率所部从山后驰援。由于宋军四面合围幽州,耶律学古只得“穴地以进”,协同韩德让一面加强守备,一面安定人心。宋军在围攻中,曾有300余人乘夜缘梯登上城垣,但被辽军击退。
辽景宗得到宋军合围幽州的消息时,曾打算放弃幽州,退守松亭关(今河北喜峰口)、虎北口(今河北古北口)。这时,惕隐
耶律休哥
请求率兵十万救援。耶律贤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于六月三十日命他与南京宰相
耶律沙
代耶律奚底率五院之兵越过燕山增摇幽州
七月初三和初五,辽建雄节度使
刘延素
和蓟州知州
刘守思
相继投降。可是,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士卒疲顿”。
七月初六,正当赵光义督军攻城时,耶律沙所率援军到达幽州城外,同宋军激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河)畔。战至黄昏,耶律沙部不支,向后撤退。
正在这时,耶律休哥的骑兵从捷径赶到,数万人手持火把,宋军不知辽军援兵究竟有多少,异常恐惧。耶律休哥到达幽州城北后,即与原集结在城北的万余名辽军会合,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实施猛烈反击,宋军被迫撤除围城部队。
驻守幽州城内的耶律学古闻知援军大集,宋军已经撤围,遂开门列阵,四面鸣鼓,城中居民也乘势呐喊助威。宋军于是失去指挥,阵势大乱,大败南逃。初七黄昏,宋太宗赵光义中箭不能骑马,改乘驴车向东南逃跑,到达金台,令殿前都虞候崔翰前往整饬,部队才算稳定下来。
崔翰待赵光义及前卫部队退出辽境之后才开始撒军。初九,宋军退至金台驿。十一日,再退至定州。辽军耶律休哥虽三处负伤,仍坚持战斗,改乘轻车指挥部队追击至涿州,但未能追及宋军。
赵光义令崔翰及定武节度使孟玄喆等留屯定州,彰德节度使
李汉琼
屯镇州,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屯关南(高阳关之南),并赋以便宜行事之权,防备辽军袭击。宋军沿途遗弃的大量兵器、粮秣,均为辽军所得。宋军第一次幽州之战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宋军总结
此役,赵光义在顺利灭亡北汉的情况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看到辽国的实力远比北汉强大,尤其对辽拥有强大骑兵的情况估计不足。
如果说对北汉用兵,尚且事先作了周密的准备,经过半年艰苦战斗之后才达到预期目的;那么,对远较北汉强大的辽国发动进攻,怎么可以在部队疲困的情况下,仓促出兵,企图以快速的行动、数量优势的兵力,而一举袭取幽州地区呢?因而,在作战指导上产生了一些重大失误,以致最后遭到失败。
此战宋军之败在作战指挥上的原因是:首先,宋军移师幽州,仅是一个方向的进攻,既未分兵绕至幽州北面加以配合,牵制辽军,又未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宋军一开始便将主要兵力全部投入,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成功;实际与主观愿望相反,这种“兵众而不知分”的做法,必然是一遇挫折,便全局动摇,更无力加以挽救。
其次是对幽州城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幽州是辽的战略要地,该城遭到进攻,辽必以重兵坚守。同时,宋军远程急进,又无攻坚准备,因此很难避免陷入顿兵坚城,以致师老兵疲的困境。
三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为辽战略要地,该城遇险,辽必以重兵增援。宋军攻城不下,就应考虑到对付辽的援军问题。然而,赵光义计不及此。甚至连辽军耶律学古部先从山后增援幽州后,仍麻木不仁,毫不作阻援部署,只顾倾全力攻城,致为辽援军拊击,导致全军溃败。
辽军总结
辽军虽然在宋军突袭初期受到一些挫折,但是能及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固守待援。
首先,耶律学古率援军赶到,增强了幽州城的防御力量,从而安定了人心,稳住了防御态势,为进一步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
其次,随即迅速作出抽调大军增援幽州的决策,为尔后的防守反击奠定了可靠基础。再次,耶律沙援军出现高梁河畔,立刻与辽原集结于幽州城北军及清沙河的耶律斜轮部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而耶律休哥所率主力援军赶到,立即改变了战场的形势。
最后在宋军撤围,阵势大乱时,辽军又乘势穷追不舍,扩大战果,从而不仅解围幽州,还大挫了宋军。实践表明,辽军在作战指导上,固守坚城,应援及时,注意把握住战机,发挥骑兵的长处,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取胜的重要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