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粒红缨子糯高粱能完整地走出茅台镇,只为酿酒而生!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千百年来,民间总结出了不少与农事活动规律有关的俗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其中之一,3月下旬至4月下旬正是茅台镇高粱播种的时候。
以高粱为原料酿制的白酒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酒是粮食精”,而高粱正是最适宜酿造白酒的原料。

作为酿酒原料,高粱中淀粉总含量及结构、蛋白质、脂肪、单宁及矿物质含量等,直接影响酒质和出酒率。
茅台镇当地红缨子糯高粱所含糖分、单宁、角质比例合理,淀粉含量高达66%。其中,支链淀粉占90%以上,为其他高粱品种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
酿酒高粱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支链淀粉含量越高,品质越好。

要知道,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香味和口感的形成,跟高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以贵州省高粱种植产区为首,特色有机红缨子糯高粱是该地区酱香白酒产业的“大本大宗”。

今天,在茅台酒的国家标准文件中,茅台酒高粱原料的产地被界定为:主要产于贵州省仁怀市境内,少数产于与仁怀相邻的地区(BG/T18356-2007)。相关性质描述:生育期约4个月,株高2.4米,散穗型,每穗约2800粒,抗旱、抗病能力强,耐贫瘠。红缨子单宁含量1.68%,淀粉含量最高达71%,其中支链淀粉占88%--93%;种粒切面的玻璃质性状好,种粒小,千粒重约19克。
但据数据记载,直到1988年,仁怀红粮亩产只有75公斤,这始终是茅台酒挥之不去的痛。直到2006
年亩产首次达到400公斤,终于解决了主要原料红粮的品种及产量问题,再也不需要从周边县市乃至外省调粮食。
但这样的高粱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能不说一段红缨子诞生的传奇故事:
1998年,仁怀丰源高粱育种中心的主任涂佑能,听说毛家坪有一家农户的高粱长得很好,就慕名前往。在那户农家地里,涂佑能精挑细选了一株非常满意的高粱。他带着这穗高粱前往海南三亚,经过8年16期的繁育,高粱品性已经稳定,经化验,新品种完美地符合茅台酒的酿造要求,保持原有的抗旱抗病强、耐贫瘠的基因外,最令人兴奋的是产量比原来的品种高了许多,亩产达400公斤。因为毛家坪村那户农家称自家高粱为“小红缨子”,于是,涂佑能选育成功的高粱就顺其自然地被命名为“红缨子”。
2008年,红缨子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成为茅台酒的专用高粱品种。2010年,红缨子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高粱种子,因而红缨子高粱也就成了有机高粱。


据了解,红缨子糯高粱的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以上,从化学构造上分析,因为支链淀粉由1.4糖苷键和1.6糖苷键将葡萄糖单元链接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0万,是直链淀粉的6~33倍,这样的立体网状结构决定了支链淀粉更容易吸水、糊化,是酿造酱香型白酒的上乘原料。
实际上,赤水河岸以及周边地区的糯高粱与外地高粱对比,当地的高粱更为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耐蒸煮淀粉和单宁含量合理,特别是对酿酒大有益处的支链淀粉含量比外地高梁高出三分之一。

从淀粉类型方面,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是谷物中常见的淀粉类型,其中前者要比后者更适合白酒的酿制工艺。
因为支链淀粉难溶解,难霉解,发酵取酒的时间较长,能经受折腾,不易老化;而直链淀粉则易溶于水,易霉解,发酵取酒时间短,不能经手复杂工艺的考验。

从单宁含量方面,红缨子糯高粱含有1.68%的单宁,通过酱香型白酒传统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聚变成酱香型白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
而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与“红缨子”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关,也是酱香型白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

有了好粮,还要有好田地才能硕果累累。赤水河谷流域的紫红色土壤正是这块良田的基础,紫红色土壤又称紫红色砾土岩,主要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土壤酸碱适度,富含多种有益成分,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易溶解;盐基饱和度可达80%~90%,呈中性至微碱性,矿质养分丰富。土壤中砂石和砾石含量高,砾石由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孔隙度大,有利于水源的渗透过滤和溶解土层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中科优选黄精酱酒严格秉承茅台镇传统酿造之法,扎根茅台镇,精选安化优质黄精及茅台当地优质糯高粱,汲取赤水河之洞泉水,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历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基酒窖藏等繁杂工艺,经名酒大师盘勾、调勾、品勾,至少五年方成!确保了正宗酱香白酒的品质,茅台镇7.5平方公里特有的水源、土壤、空气、气候与酿酒微生物生态环境在此浑然天成,以天地间特有的灵性,在一呼一吸间成就了茅台镇产区酱酒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