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路上弥漫烟火味儿(上)

“八一”路上弥漫烟火味儿(上)


杨永顺


“八一”路,当地人也叫炮团胡同,顾名思义和军队有关,可是,因为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年前人去楼空,路的南面就是营房,现在只剩下斑驳流离的军营旧址,标有军事重地的碑文孤零零的竖立在大门一侧,当年栽植的青松挺立,垂柳依依,见证曾经轰轰烈烈的过往。

“八一”路紧挨当年军营的墙外,枝繁叶茂紫丁香树上花朵争奇斗艳,另有铜钱儿大小的花苞,跃跃欲试,接二连三,不甘示弱,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扉。一旁的山丁字树上,一颗颗果实似黄豆粒儿,微笑着洒下一路芬芳。

早晨起来,天还没有放亮,湛蓝湛蓝的天空,在一片片厚厚的云层里,若隐若现。久违的“八一”路早市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恢复曾经的热闹。庚子鼠年,疫情的伤痛记忆犹新,但是仍然没有放松警惕,好像大病初愈,一片片口罩遮住了难以抑制的笑脸儿,曾经的苦涩没有了踪影。细细地打量,小商小贩们口罩上面露出眉眼流淌的笑意,想藏也藏不住。挨挨挤挤摆满路两旁的商铺和摊位,放眼望去,一眼望不见那头。这时候虽然感觉有点儿晚,但是春风拂面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长产大棚鲜瓜开园啦,嘎嘎香,嘎嘎脆,嘎嘎甜,随便吃随便尝,不好不要钱”卖瓜的商贩儿,得意的吆喝着。

远远地闻着一股瓜的清香,不由自主的走近一看,带着露珠的瓜个头均匀,透着清香。

“这瓜多少钱一斤?”

“五元一斤,足金足量,保证你吃了还会再来买!”

“给我来二斤,闻着挺香,吃着一定也不能差!”

“大哥,买点西红柿吧,生着吃、炒着吃,都行!这边是外地的便宜,二元一斤;那边是咱们当地的,二元六一斤,别看颜色不太好,但纯绿色,随便尝,不买也不要紧。”我看当地西红柿旁站着排队的人群,也凑了上去。

东北人愿意吃蘸酱菜,全国都闻名,四季不断,春季的最好,都是农家自己园子里自产的,什么绿莹莹小葱、头茬韭菜、小白菜、生菜、香菜、小罗卜菜儿等,应有尽有,一堆堆,一捆捆,往地上一摆,随便挑选。拿到家里,摆上餐桌的时候,连筷子都舍不得放下······

一公里有余的街路两旁,商户四五百家,一眼望不到头。随着来来往往穿梭流动的人流,听到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大碴粥粘豆包咸鸭蛋、小笼包油炸糕、豆浆油条、山东纯碱开花大馒头、糖饼油饼葱花饼、韭菜盒子小花卷儿、刘三姐姐饭包······ 也许你没有食欲不想吃,但是,来到这里,你就会垂涎欲滴的产生想吃的欲望,一饱口福方才罢休。

“酸茶酸茶热热乎乎的酸茶,清朝就有的刘酸茶,喝了这碗想那碗”超过百年的纯正酸茶摊儿旁,挤满了等待的人群。

“纯卤水大锅熬浆,原滋原味五十年,老少皆宜,回去趁热吃!”闻着扑鼻的豆香,二年不见卖豆腐的老太太,声音还是那么洪亮,真挺招人想的,呵呵。

······

(待续)



授权作者简介:杨永顺,小学高级教师,笔名扬帆起航,出生于一九五五年。黑龙江省届优秀通讯员,黑龙江省军区特约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双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双城区关工委特约通讯员,哈尔滨市双城区方圆诗社社员。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新闻通讯、散文、诗歌、杂文、小品文等作品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