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本溪人吃什么?一句顺口溜表达得惟妙惟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本溪人吃什么一句顺口溜表达得惟妙惟肖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在本溪工作生活,听说有一句顺口溜,现在想想,能代表当时本溪人生活的基本现状。

当年,在本溪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本溪的山没有头儿,炒菜没有油儿,竟吃窝窝头儿”。

那个年代,本溪人为何这样幽默诙谐地评价自己?“本溪的山没头儿”?

在本溪城中,有一座山,叫“平顶山”,海拔576米。平顶山的山顶是一马平川的,所以,本溪的山没有头儿。

“炒菜没有油”?当年,整个辽宁省作为国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到处都是国有大型工矿企业。工业人口,在辽宁省占的比例高于农业人口,甚至农村的农业人口都转化成吃商品粮,在城市的工厂企业上班。

在辽宁省的范围内,坐通勤火车上下班的职工,在哪座城市都有。

每天早晚,从城市郊区的村镇,运往城市上下班的职工队伍,那是海了去了,比比皆是。

火车上,人满为患,烟熏火燎。抽烟的,打牌的,唠嗑的,等等等等,全是上下班的通勤职工。

看见现在印度的火车上有多少人?就知道当年在本溪的通勤火车上,有多少人在郊区的村镇住,在本溪上班的人有多少?据说,仅仅在桥头一座小镇上,就有3万多人的通勤职工,还不算南芬镇、石桥子镇、歪头杀镇、牛心台镇、火连寨镇、田师傅镇、北台镇等等。

在本溪,职工队伍号称“百万大军”;而现在仅有几十万“部队”了;通勤职工队伍基本消失殆尽,仅剩北台等少部分通勤职工。

辽宁是工业发展先进,农业生产滞后。辽宁省的自产粮食保证不了本省的人民需要,需要其它农业省份的支援。而辽宁的工业产品,由国家计委统一计划,调拨给全国各地的企业生产。

辽宁省的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的粮食供应也就相对其它省份差一些。其它省份的城镇居民,每月定量供应半斤食用油,而辽宁省的城镇居民,每月只有三两食用油。所以,本溪人说:“炒菜没有油”。

“净吃窝窝头”?也是因为辽宁省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本省的居民需要,从其它省份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给辽宁省粮食。大部分为粗粮玉米,粗粮玉米面比较多。所以,市民口粮大部分为现在人们喜爱的窝窝头。

窝窝头目前在东北的大饭店算美食,那时候是粗粮,不怎么好吃,人们普遍不爱吃它。

1976年,我在本溪钢铁公司总医院进修学习,住在本溪钢铁公司的第三招待所。

在那里常驻的,有很多是来自全国各地来本溪钢铁公司采购钢铁的各大企业的采购人员,也有各个厂子里的领导干部,亲自登门来采购钢铁。

与我同住的房间,就有一位来自广州缝纫机厂的吴厂长。为了完成国家交给的缝纫机生产任务,他不得不为生产原料,亲自来本钢采购国家的计划生铁,运回去好制造缝纫机。

在我们一个房间,还有来自贵州贵阳机械厂的采购员,来自江西的采购员,他们都是常年住在本溪,采购国家调拨的工业物资。除了过年回家之外,其它时间都是住在本溪。采购钢铁找本钢;物资采购完成,还需要搞铁路运输的车皮计划,好把采购到的物资运回去。

这样来来回回,繁琐的事情非常多。那时的交通运输没有现在这么快捷方便,他们只能住在本溪进行业务联络。

吴厂长他们都是来自南方的省份城市,在南方,人家都是吃大米,从来不吃粗粮,什么玉米面?玉米碴子等,那边根本就没有。

他们到本溪以后,专门去本钢一线生产的炼铁高炉去参观了一下,并对本溪钢铁公司的职工评价相当高。他们说:“本钢的工人真好!能吃苦,能战斗,能生产,积极性很高。吃得那么不好,天天窝窝头,工人的干劲却很高,天天加班加点搞生产。这伙食要是在我们那边,工人的积极性肯定受影响”。

这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当时本溪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作为部队人员,在本溪钢铁公司总医院进修学习,早晚在招待所吃住,中午在本钢总医院的食堂就餐。每天中午的主食,大部分是玉米面窝窝头,冬春季节的蔬菜,主要是白菜炒粉条,萝卜条炒粉条,炒土豆丝,圆葱炒粉条等。偶尔有馒头和大米饭。

那时候,国家的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化肥生产供不应求,农业机械化还很落后。春耕生产,全是牲口拉犁耕地,一步一步地走。

依靠国家计划经济的统一供应,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没有现在好,能吃饱,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历史阶段。

虽然生活简朴一点,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正如长期住在本溪钢铁公司的吴厂长和采购员们所表达的那样,精神面貌好!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很高,没有人有怨言和不满足的怨气。

新中国,新社会,新国家,毕竟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自己主宰自己的历史与生活的命运!


山间云雾本溪平顶山


平顶山在本溪市城中所以叫本溪的山没有头儿


炒菜没有油


净吃窝窝头


当年辽宁省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 上下班的通勤职工很多


从桥头到本溪周边上下班的职工居民达3万多人


五六十年代本溪的工人生产劳动


本溪矿务局的井下工人


本溪工厂企业的职工上班


那时本溪人的餐桌吃饭很简单


本溪人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