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公认最漂亮的蛇,恐蛇者都忍不住摸一摸。有你喜欢的吗
说起蛇,我相信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印象总是都是恐怖的、丑陋的、有毒的等等,总之是一些负面的、令人害怕的。但是大自然孕育万物,总有一些不同于常态的、特别的存在。包括在蛇类中也一样,也有一些美得不可方物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蛇类中最美丽的存在,看看你是否有想要摸一摸的冲动。

一、白化缅甸巨蟒(黄金蟒)
白化缅甸巨蟒就是人民口中常说黄金蟒,其成体长度通常在5-6米,最长可以达7米,雌性体型比雄性大,通体金黄并有白色不规则纹路。鳞片滑顺,头顶具有大鳞片以及热感颊窝。
白化缅甸巨蟒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广西、云南、福建、海南等,在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国也有分布。喜欢高温环境,居住地是季风森林,干燥森林和稀树大草原。性格很温和,发脾气时,会发出“嘶嘶”的声音。黄金蟒是一种夜行性的动物,白天休息睡觉,晚上四处游走,搜寻食物。以鸟类和哺乳动物为食。
白化缅甸巨蟒的外表虽然很吓人,其实性格很温和,发脾气时,会发出“嘶嘶”的声音。白化缅甸巨蟒发育成熟后,在1-3月就会发情交配,4-6月就产卵。其寿命很长,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活到25年以上。
黄金蟒主要靠人工繁殖,没有野生种群,只有极个别个体存在。因其幼年期间保护色功能丧失所以无法躲进天敌,也容易吸收过多紫外线而早早夭折,所以野生黄金蟒是极其珍稀的品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切记不要随意伤害。



二、赤尾竹叶青
赤尾竹叶青蛇也称为赤尾青竹丝蛇,因其尾较短、焦红色、又名“焦尾巴”,是蛇目蝰科竹叶青蛇属动物。头较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尾较短,具缠绕性;虹膜红色;通体绿色,体侧常有1条由红白各半或白色的背鳞缀连的纵线;头及躯尾腹面浅黄白色或草黄色,尾背和尾尖焦红色;头背均被小鳞片。
赤尾竹叶青蛇分布于中国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四川等地,在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常栖息于山区溪沟边、草丛、灌木、竹林、岩壁或石块上,各种水域附近也多见 。竹叶青蛇喜欢缠绕在树枝上或竹枝上,多于阴雨天活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竹叶青蛇多在夜间寻食,主食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竹叶青蛇卵胎生,8-9月产仔5-8条 。寿命7-8岁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赤尾竹叶青蛇是有毒蛇种,被其咬伤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诊治方法可将白芷(白芷是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大,内部中空,常带紫色,茎深紫色,上部少分枝,密生短硬毛;下部叶及中部叶三角形;花紫色,少白色;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研成细末,掺于伤口,也可内服。
赤尾竹叶青蛇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严禁私自捕捉、饲养。




三、奶蛇
奶蛇是游蛇科王蛇属动物,之所以称为奶蛇,是因为这种蛇经常在牛棚里出现,被人误传为喝牛奶,其实它是吃牛棚里的老鼠。绝大多数的奶蛇都是以黑白红三种颜色为主色,外表看起来绚丽夺目。
奶蛇是所有陆栖蛇类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从加拿大东南部到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都可见其踪迹。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奶蛇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 奶蛇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15年以上。奶蛇是卵生蛇类,雌蛇每次可以产下10-15颗蛋。
由于其绚丽好看的外表且无毒,奶蛇被很多爱蛇人当做宠物饲养。奶蛇因其花色不同,有着高达40个以上的亚种,在这么多的亚种当中,市场上最畅销的是体色变异最多最丰富的纳尔逊奶蛇,帕布拉奶蛇和洪都拉斯奶蛇,洪都拉斯奶蛇也是价位最高的奶蛇。而锡纳奶蛇则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 支,与纳尔逊奶蛇十分类似。



四、翡翠树蟒蛇
翡翠树蟒蛇又称翡翠树蚺、翡翠蚺、翡翠蟒。头较宽,头部和颈部可明显区分;头背面在眼的前面至吻端上部鳞片大于其他部位的;热感应窝分布于吻鳞和两侧的上下唇鳞。身体背部短横白斑呈一定规则排列; 身体颜色呈翡翠绿色。幼蛇的颜色各有不同,由浅及深橙色至砖红色都有,长大到9-12个月才会变成翡翠绿色。
翡翠树蟒蛇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及巴西,并由委内瑞拉至苏里南及圭亚那。栖息于热带雨林,只生活在巨大的树上,是完全夜间活动生物。日间它们会蜷曲身体栖息在树上,头部放在中间。晚间继续卷在树枝上,但会将头向下伸,准备攻击。主要吃体形较小的哺乳动物,也会吃体形较小的鸟类、蜥蜴及青蛙。幼蛇也会吃蜥蜴及青蛙,尤其喜爱猎食玻璃蛙。翡翠树蟒蛇是卵胎生,雌蛇一次平均可以生6-14条幼蛇,怀孕期约200天,通常两年生产一次。



五、玉米锦蛇
玉米锦蛇
玉米锦蛇又名玉米蛇、粟米蛇、红鼠蛇。全长0.8-1.2米,颜色很多,通常可见到灰色、灰褐色、土黄色、橙色等;身上有镶黑边的红或红褐色斑纹,腹部有浓淡相间的方格状斑纹,尾部腹面位置则呈直条纹状。部分灰色个体,在腹部有黑色方格花纹。为卵生蛇类,每次产卵7-21枚, 其寿命可达12-15年。
玉米锦蛇分布于美国东部、东南部,墨西哥湾沿岸。栖息于树林、草丛或农家房屋边,喜好独居,半树栖性。多在黄昏和夜间觅食,在清晨晒太阳。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冬眠。以鱼类、蛙类、蜥蜴类、小型啮齿类、小型鸟类为食。
玉米锦蛇没有毒性,是具有观赏性的宠物蛇,是爬宠市场上主要品种之一,玉米锦蛇价位根据颜色的不同价格也有差别,普遍价格100元-600元不等,贵的也有上万元。其中暴风雪玉米蛇极为罕见,由于全身白色,所以被称之为暴风雪玉米蛇,是世界上10大最美蛇类之一。




暴风雪玉米蛇
六、绿曼巴蛇
绿曼巴蛇是眼镜蛇科,曼巴蛇属动物。产于非洲。绿曼巴蛇浑身绿得像一根翠竹,头和身子一般细,能灵活的在树枝间跳跃,被认为是爬行速度最快的蛇之一。
绿曼巴蛇平均长度只有1.4米,生活于非洲东部。具有高度的树栖性,除非是补充水分,否则不会再地面活动。在繁殖季节以外的时间为独居,白天觅食,以鸟类、鸟卵、蛙、蜥蜴、蛇和小哺乳动物为食。东部绿曼巴蛇喜好伪装隐藏,性情害羞,很少主动攻击人类,但是被逼无路的话,会凶猛异常。绿曼巴是黑曼巴的一个亲戚,但毒素不及黑曼巴,但是如果被绿曼巴蛇咬伤后没经处理,也会致命,因为它们产生的神经毒素会阻断神经脉冲,导致肺部维持呼吸的横隔膜以及心脏被麻痹瘫痪,无法呼吸,最终窒息而死。



七、加州红边袜带蛇
加州红边袜带蛇是北美色彩最为艳丽的蛇,主要栖息地就是雷耶斯池塘。代表种的特征是身上有1或3条纵向黄色或红色条纹,条纹之间夹著方格斑。受惊扰时会将头藏起,尾部蠕动,同时从肛门腺中排出一种难闻的分泌物。主要以昆虫、蚯蚓、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为食,尤其喜食蛙类和鱼类。其寿命约为6年。
加州红边袜带蛇为无毒蛇,但是对粗皮渍螈的剧毒有抵抗性,能够以这种毒蝾螈为食,是粗皮渍螈的天敌。加州红边袜带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风和日丽的天气,偶尔也会出来晒太阳,有时也会进食。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


八,蓝珊瑚蛇
蓝珊瑚蛇俗名蓝长腺珊瑚蛇,蓝马来珊瑚蛇。分布于缅甸,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西部,苏门答腊,爪哇。蓝长腺珊瑚蛇全身长度有1米左右。有前沟牙。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肛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全身以蓝色为主,头部和尾部均为红色。鳞片整齐清晰,看上去美观高贵。蓝珊瑚蛇以其它蛇类为食,亦有资料描述其捕食石龙子或蛙类。
蓝珊瑚蛇一直是东南亚最神秘莫测的毒蛇之一,为有毒蛇种,毒性多为神经毒素,且十分致命。其栖息于初生林及成熟次生林中,半穴居。主要在夜间、清晨及黄昏活动。其拥有蛇类中最大的毒腺,毒腺延伸入皮下达1/3体长,毒性强烈,排毒量虽然不清楚,但以其毒腺大小计算估计不会很少。由于性情温和,行踪隐蔽而且远离人类活动区,所以咬伤致命的例子非常罕见。



九、紫灰锦蛇
紫灰锦蛇是游蛇科紫灰蛇属的一种无毒蛇。体型中等,成体全长80~110厘米。头略大,与颈区分不明显。体色和色斑因亚种不同而略有差异。头背具3条黑色纵纹。体、尾背面具若干深于体色的横斑(部分个体横斑明显呈黑色或褐色,或不显),边缘色黑。腹面白色。
紫灰锦蛇栖息于海拔200~2400米的山区、丘陵等环境,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在中国分布较广泛,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省区多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不丹、缅甸、尼泊尔、越南、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十、沙漠角奎蛇
沙漠角蝰是一种生存于干燥沙漠地带的毒蛇,主要分布在北非地区的,如摩洛哥、撒哈拉、毛里塔尼亚、马里共和国等地,亦会向东发展出没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尼日尔、利比亚、乍得、苏丹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及索马里等地。
它们有着明显的特征,其双眼位置有一对竖立的刺状角鳞,因此容易辨认。沙漠角蝰的长度平均有30-60厘米,纪录中最长的角蝰有85厘米长。雌性角蝰的身型较雄性庞大。角蝰的体色分布主要以黄色为主,另外也有浅灰色、粉红色、及浅棕色等多种读颜色构成纹理。多变及偏浅的颜色可以让它易于藏匿,不为猎食者所发现。
沙漠角蝰以蛇类独有的蛇行形式进行移动,不过由于它们多在沙砾间行走,因此它们并不是以滑行的方式移动,而是以身体的重量向地面施压,产生移动的力量。角蝰性格沉稳,但当面对威胁的时候,它们会把身体蜷曲成C状,并摩擦身体以向敌人作出警示。由于它们的鳞甲相当坚硬,因此能摩擦出强力的响声,就像锯鳞蝰蛇一样。它们也拥有急遽的咬击能力。
沙漠角蝰属于毒蛇,其毒液毒性很强,但一般而言并不致命,会引起极度的剧痛和烧灼感,但也不能就此掉以轻心,若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截肢等可怕后果。




十一、赤链华游蛇
赤链华游蛇是游蛇科华游蛇属爬行动物,又称赤腹游蛇、半纹蛇、水赤链蛇、水游蛇、水火赤链。是一种体形中等的无毒蛇,全长0.5米以上。头颈可以区分,通身具围绕腹背一周的多个黑色环纹,环纹在体侧及腹面清晰可辨,腹面环纹间为橘红色或橙黄色。头背暗褐色,体背灰褐色,体侧有2行鳞片宽5行鳞片高的黑色横斑,间隔2-3片鳞片,并向下延伸到腹部中间,成交错排列。鼻间鳞前端极窄,鼻孔位于近背侧,通常仅一片上唇鳞入眶。雄性下唇鳞及须片上有明显疣粒,深色环纹数目较多。
赤链华游蛇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中国、越南、老挝、琉球群岛和日本对马市。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台湾、香港、澳门、辽宁、吉林、江西、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福建、云南、海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一般栖息于沿海沿江沿湖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平原、丘陵、山区的田野和村舍附近。 活动于田野、丘陵耕作区的草丛或石块缝隙里,溪流岸边和居民点附近内也可见到。食性极为广泛,有鱼类、蛙类、蜥蜴、小型哺乳动物、蛇类、鸟类等。多于傍晚或夜间活动觅食。 遇到敌害时头常缩成近似三角形并摇动尾巴警告,如警告敌害无效,会弯成“S”型并发起攻击,野生性情个体较凶猛。赤链蛇遇到蟾蜍等猎物会先用像匕首一样的位于口腔中后部的大切割齿,刺破蟾蜍的气囊“放气”,然后慢慢吞下。



十二、黎明盲蛇
黎明盲蛇是盲蛇科其中的一种,广泛分布在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岛、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暖温带及热带地区。是一种小型、营洞穴生活的蛇类。眼退化,隐藏于头部鳞下。鼻鳞有一沟将鼻鳞分成前后两半。体鳞20列。尾部短而呈钝形。全身大致为黑褐色或褐色。头钝;体躯圆柱形,光滑,发亮;尾圆钝,末端呈短刺状;牙细小,通常仅见于上腭。,有的种类体长达75公分,但多不到20公分。
生活在腐木石头下、落叶堆、垃圾堆和岩缝间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晚上及下雨过后会到地面上活动,行动敏捷。以白蚁、蚂蚁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最美蛇类盘点暂告一段落,这些魅力的生物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魅力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希望我们在欣赏它们美的同时,也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晒出自己觉得最美的蛇类,大家共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