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十个为什么之⑥:品种再抗倒,都离不开技术

全村的玉米,别人的玉米没倒伏,只有你家的玉米倒的一塌糊涂;

或者,全村的玉米都倒伏了,只有你家的玉米不倒伏或者倒伏轻微;

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最符合你家的利益呢?!

第一种情况,就是"脑子一根筋"的某些人轻,信了某些种业公司业务员"不用打控旺剂"或吹嘘"某品种非常抗倒",可是,遇到强对流天气,玉米倒了,种业公司的业务员也消失了,种植户只有哭的份了。因为倒伏,轻者减产几百斤,重者甚至绝产。

第二种情况,是一部分中上等素质的种植户采取了"良种良法配套"的真科技,每一年的玉米都属于全村上等,至少也是任何年份都"强过地邻"的。

请记住,没有任何一个玉米品种,绝对抗倒。

因为,在大风大雨"大树也被刮倒" ,甚至一些加油站也被掀翻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玉米品种也扛不住!

不管春玉米、夏玉米,抽雄之前的20天和抽雄之后的60天,这个80天时间里,任何一天里都有可能导致玉米倒伏或者茎秆折断。如果没有采取真正科学的技术预防倒伏,这"提心吊胆的80天"威胁着任何一个玉米品种。


第一:遇到强对流天气,没有品种可以幸免,名牌控旺剂也效果甚微,所以,不要迷信品种和和控旺剂

2020年的东北玉米遭受了3场台风侵袭, 所到之处,没有见哪一个种业公司的业务员"敢站出来"吹牛,除非是在一些侥幸没有遭遇台风或者受灾较轻的小区域,才有人"敢吹牛"。

玉米倒伏,让河北衡水农民"心惊胆颤"是在2015年。

那一年,武邑县一农药经销商出售了2个名牌的控旺剂,竟然也是90%以上的使用者也发生了倒伏。农民闹事,让他焦头烂额。

他郁闷,他苦恼,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从网上得知我们一直研究"玉米的二控八防技术",特意打电话咨询我们——其实,他的遭遇的是绝大部分"卖农资的"的通病,因为对农业真科技的"不真懂"或"真不懂",年年"出小事",几年"出大事",让这些人越干越难,惨淡经营。

武邑县"卖玉米控旺剂的"出事的主要根源是:他迷信大厂家的名牌产品(这是误区,因为农药产品的效果来自"成份"和"含量"),牛皮吹的"有点大";再加上他们当地的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大,既导致"单株受药量"明显不足,又因为密度偏大而加大了倒伏风险。

第二:甄别出倒伏风险大的品种,尽量避开是为上策

李少昆博士指出,植株较高、穗位较高、茎秆纤细、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发生倒伏概率较大。特别是"株高高+穗位高+茎秆细"容易发生茎折。如果抽雄前生长较快,茎秆伸长和充实度不同步,容易因节间脆而发生茎折。

张世煌先生也曾撰文明确指出:美国种质所适应的生态特点类似我国的黑、吉、辽(种子在低温下萌发,苗期在低温环境下生长,根系比较发达),但是,这类品种在黄淮海夏播条件下,由于土壤温度高,玉米根系活性丧失得比较快,根系发育相对较弱,容易发生倒伏。此外,前期高温和中期阴雨寡照也会导致结实障碍和抗病性较差(因为高感"腐霉菌茎腐病"而诱发倒伏)。

东北农业大学杨振芳硕士认为,玉米根系不好,容易倒伏。

安徽科技学院程云硕士认为,基部节间细长品种,容易茎秆折断。

《华北农学报》报道,基部第3节的强度指标,对于玉米抗倒伏非常重要。

农业农村部西南作物重点实验室研究报告,玉米基部的第3~5节质量,影响玉米倒伏程度。

河北省农科院杨利华研究员撰文指出,美系红轴品种在黄淮海区域会因为"对2种茎腐病的抗性较差"而容易倒伏。

第三:选择相对抗倒能力强的2个品种,在同一块地进行"白加红"混合种植,可以更加抗倒,也可以提升综合抗灾能力,利于"无成本的增产"

不同的品种之间,抗倒能力存在巨大差距。

河南农业大学郭家萌博士指出,根系发达和第3节间强度好,利于抗倒。

北京市农技站裴志超试验,抗旱的玉米品种(根系发达),相对更加抗倒。

《西北植物学报》报道,根系系统中处于拉力状态的根,提高了约60%的阻力来抵抗暴风雨。

……

作者汇总了几十位科研人员的经验,把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强的9个特征,总结如下:

①株高较矮(相对而言,还需要其它性状相互佐证);

②穗位较低(同一品种因为技术失误导致的穗位较高会倒伏严重,但不同品种之间还需要其它性状相互佐证);

③基部茎秆粗壮;

④基部节间短;

⑤韧性较好;

⑥生长稳健(不出现生长过快"猛蹿"的现象);

⑦雄穗分枝多且雄穗长(张芳魁研究员认为这个特征相对抗茎折);

⑧根系发达(抗倒较好的同时也相对抗旱耐涝耐瘠薄);

⑨活秆成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因为"青枝绿叶黄金棒,活秆成熟不早衰"的品种相对抗茎腐病较好,可以避免因为茎腐病而倒伏,而且"活秆成熟,能晚收获几天"可以"无投入地"增产1/5(山东农业大学资料)。

以上的性状,叠加的越多,越是一个好品种。

但是,以上9个抗倒特性,没有任何一个品种可以"独占"。

所以,在同一块地,选择2个不同特点的"抗灾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白加红"混合种植, 可以依靠这2个不同类型品种的"根系不同,根层不同,叶片不同,株型不同,散粉期不同,抗逆能力不同"等而形成了"优势互补,抗性互"补,不但能极好的预防倒伏,同时也可减轻或者预防对高温热害、涝渍、干旱、盐碱、病害、虫害等多种灾害,实现稳定增产1/5以上(相对其中任何单一品种的"单一种植"而言)。

这方面,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专家李少昆博士、山东农业大学以及山东省有关农业部门、河南农业大学、北方农村网旗下的几十家合作社或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都在积极主动推广。

第四:乱喷激素,任何品种都有巨大的倒伏风险

据汪黎明研究员的科研结果,"赤霉素"和"芸苔素"是刺激株高的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对玉米的抗倒不利。

所以,玉米生长期间尽量不要喷施含有"赤霉素"和"芸苔素"成分的产品。而且,对于"复硝酚钠"、"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等之类的激素类产品,尽量不用为好。据作者30年的农技指导经验来讲,玉米上如果喷施,只喷一种"控旺剂"就可以了(可以搭配 "非硫酸镁冒充"真正的多元微肥,效果最好)。

第五:密度过大,会加大倒伏风险; 合理稀植,可大幅度提升抗倒能力

据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佰朝先生科研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的基部第3茎节间和穗位节间变细,茎秆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倒伏风险增加。

据《新疆农业科学》刊载的科学试验:随着密度的增加,基部节间长度增加,直径变细,基部节间茎壁变薄,穗位高度升高,倒伏率增加。

山东农业大学李广群硕士研究结果,玉米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导致节间拉长,抗倒能力随着株高穗位的增高而降低。

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科研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

因为,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大,由于株间荫蔽、阳光不足,体内有机养分缺乏,也会使植株软弱,倒伏严重和空秆率增加。

几年前作者撰写的《"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一文中,引用了几十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仅引用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马兴林博士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以及东北两个玉米区域的多年多地的科学研究结果:所谓的"耐密品种"郑单958,亩密度5000株并不高产,因为其产量"顶多"≈(约等于)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但在遭遇大风大雨的年份,高密度的减产减收风险增加很大。

也就是说,排除很少的一些"特殊品种",99%的品种适当稀植,是最为科学的。

因为,一个平方面留苗5株,可以产出10斤生物产量=5斤秸秆+5斤棒子;但是一个平方面留苗8株,10斤的生物产量就是= 6斤秸秆+ 4斤棒子了。

秸秆多了(浪费了肥水且光合作用不好),棒子就少了。

如果同样的产量,稀植玉米可以"省肥一半"甚至"夏播不用肥"。

如果同样的肥料投入,稀植玉米等于单株玉米吸收了130%的肥水,再加上通风透光能力好,相对增产显著。

第六:进行"二控八防"可以提升5倍以上或10倍以上的抗倒能力

对控旺剂敏感的品种,而且株高不太高且穗位不太高的品种,可以在6~10叶期间喷施一次控旺剂。

对控旺剂不敏感,或者株高较高,或者增产潜力大、叶片较多的品种(穗位较高),最好在6~10叶期间进行"二控八防":第一次只喷施1袋控旺剂+1袋蓝色晶典多元微肥+1两尿素,第二次喷施"控旺剂+多元微肥+多种杀菌剂+多种杀虫剂",以实现"一喷多效,二控八防"——不但抗倒伏效果大大提升,同时预防多种病害和多种害虫,而且抗旱,抗病,耐高温,耐涝等,对多种不良胁迫抵御能力都大幅度提升。

第二次"二控八防"配方解密:控旺剂1袋+多元微肥1袋+80%乙蒜素杀菌剂+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托布津杀菌剂+10%菊脂杀虫剂+50%虫螨腈杀虫杀螨剂1袋5克(或者虫螨腈甲维盐一袋24克)+30%噻虫嗪杀虫剂+增产增效剂2种, 10种产品混用,一亩地投入约20元左右。

如图,江苏盐城市高素质种植户顾海琴女士的实践结果, 她家的玉米进行"二控八防",抵御了一次8级大风、一次10级大风和3次水涝。

第七: 多氮肥,补钾肥,喷微肥,抗倒抗旱又显著增产

美国弗雷德教授的科研结果,玉米产量形成的26%来自氮肥的贡献(而27%来自天气的影响,品种的贡献仅占19%)。而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数据,亩用30斤纯氮,可以更加抗旱也更加抗倒伏(特别是对茎秆折断的预防效果显著)。

据杨利华研究员的科研结果,亩用25~50斤氯化钾,可以抗茎腐,又可以降低茎秆折断的风险(因为,每三块倒伏的玉米田,至少有一块田会发生茎秆折断)。而茎腐病不但因病减产,更会诱发或者直接导致倒伏或倒折。

另外,稍微懂一点农业技术的人都知道:微量元素(锌硼锰钼铜铁)虽然用量很小,但是发挥的作用却是"四两拨千斤"。

缺少微量元素,会阻碍玉米茎秆"木质素"的形成,影响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抑制根系发育,不但诱发倒伏,而且对抗旱和耐高温热害都有负面影响。但是,微量元素叶面喷施为好,因为土壤施入成本较高且容易失效(见附图)。


预防抬杠声明:建议一些有智慧的三农人士常常"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至少你要对你自己的任何一个观点有3个以上的证据来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少犯错少愚蠢,也可以避免成为"农喷"。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公众号“十星玉米科技”原创文章

感谢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衡水市十星翔鹏农业技术开发公司、霸州市香满园种植合作社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