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巡回 成都专家人才大“下乡”

“场镇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河水经过灯光装点,像流动的‘蓝水晶’,特别漂亮。”近日,市民张女士从成都市区再次来到大邑县西岭镇旅游,看到经过重新打造,面貌焕然一新的场镇老街,她连连称赞。

“围绕‘雪山下的会客厅’主题功能,我们着力规划打造了‘饮食+’‘民宿+’‘文创+’等多元化消费场景。”谈及场镇的新布局,已在西岭镇驻点帮扶6个月,帮助提升当地整体环境风貌的专家罗素颇有心得,“没有对风土人情的沉浸式调研,我们就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里落地生根。”

专业的“种子”不止落地在西岭镇,作为成都市乡村规划建设专项服务团中的一员,罗素的工作是成都市制度化开展人才送智下乡——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1271名专家人才奔赴乡村,聚焦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等领域,常态化开展巡回指导、服务。

这是一次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的双向奔赴。聚焦发展、承载使命,半年时间里,1271名专家人才的足迹遍布成都17个涉农片区1292个村的山山水水,做项目、搞建设、促合作、惠民生,以智力支撑搭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座座桥梁、一条条纽带。

如何“成团”“组团”

综合服务团+专项服务团+本地服务团

专业性,是专家人才的核心特质。

在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中,不乏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张德权、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杨进、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仕贵、四川成都中农大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景明等“三农”领域的首席专家,如今他们作为各综合服务团团长,正带领着团队成员,活跃在广袤的乡村田野,撒播科技兴农的“种子”,用倾情倾力的帮扶指导,助力各服务地加快绘就“天府粮仓”的壮美画卷。

按照《成都市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实施方案》,由成都市委人才办、市委农办牵头,市级有关部门配合,成都市在现有力量基础上充分联动全市高校院所、事业单位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层分类组建了5个综合服务团、52个专项服务团、120个本地服务团,涵盖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规划建设、教育卫生、乡村文旅、乡村治理等各类乡村振兴领域专业人才。

其中,综合服务团实行分片包干,专项服务团分为农业科技、规划建设、乡村治理、教育、医疗卫生、“银龄”“巾帼”等8 个类别,整体形成“5(综合服务团)+8(专项服务团)+N(本地服务团)”的巡回服务体系。

“按照‘清单制+首席专家制’模式,确保每一项需求都有专家认领牵头;依托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搭建‘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共享库’,以开放平台吸引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清单制+首席专家制”模式更加精准有效,“极大提高了专家团的管理效率,也方便了专家们通过线上指导解决大多数常规技术问题。”

“组团式”服务如何“巡回”开展

点单领题,有序开展,各有侧重

“首次见面对接→开处方→巡回指导→综合研判→提出项目解决方案→链接资源→陪伴式服务”,这是综合服务二团在服务片区过程中展示的一套完善贴心的服务流程。

乡村所需,专家所能。按照这套服务流程,结合服务对象优势条件,综合服务二团指导服务地将农产品新品种与传统食品工艺有机融合,开发特色大单品产品,并对产品的包装设计、市场策略进行集中攻坚。今年以来,该团相继在大邑、蒲江等地研发推出“红香糯·叶儿粑”、“黑甜玉”玉米、“川农牛红香糯·蒲江米花糖”等一系列高销量、“爆款”农产品。

全面梳理需求,明确分类解决路径;着眼“多元供给+精准匹配”,明确综合服务团负责面上顶层设计和“把脉问诊”,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量体裁衣”定制片区服务方案并指导专项服务团工作;专项服务团、本地服务团跟进提供针对性专业服务,确保组团服务有序开展、各有侧重、全面覆盖,激发巡回服务力量最大效能。这是成都市建立的帮扶事项供需对接机制的创新点,也是“组团式”“巡回式”服务的特色所在。

“需求经市级牵头部门综合研判后,归口‘派单’给相应综合服务团和专项服务团。动态建立‘乡村振兴需求库’,对需求事项入库管理、动态跟踪,并发动专家背后团队积极参与。”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道,截至目前,已面向724个村(涉农社区)收集需求1111条。5个综合服务团按照“千村千面”“一地一策”的思路为服务地制定了细化帮扶方案,从乡村发展、规划建设、“土特产”加工、农博展示等多维度、多领域开展指导。

取得的成效如何

一批实实在在的帮扶项目稳步推进

夏末秋初,在简阳市三星镇同合社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双高产”千亩示范区内,玉米与大豆的套作种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行行玉米宛若青纱帐,串串大豆植株健壮,两者参差交错,长势喜人,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画景。

“现在村里变化可大了,各种农业新技术让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当地村民谢秀云高兴地说。

如今的三星镇,新农村建设和丘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令人瞩目,展现出乡村蓬勃发展的新风貌。

“综合服务一团团长张德全和规划设计专家涂少华、施国平等9次到简阳指导工作,对丘区现代农业科创转化中心、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等8个项目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简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围绕沱东生态农场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一团帮助形成了《简阳沱东生态农场核心起步区综合提升实施规划》初步成果,明确了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批次,同时深度参与到智慧植物工厂项目的具体建设中。借助综合服务一团专家资源,简阳还成功举办第二届国家肉类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

成效不仅在简阳显现,通过充分发挥专家人才资源优势,各被帮扶村(社区)已循序渐进地推进、实施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帮扶项目。如:综合服务二团为邛崃市提供农业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并赴彭州市与综合服务四团开展跨团项目对接和资源链接;综合服务四团多次在都江堰市针对地方服务团开展工作指导,重点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农业科技提升、农村金融创新三个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联合都江堰市粮经复合种植服务团共建3个水稻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医疗卫生专项服务团专家帮助彭州市通济镇卫生院开展手术3例;“巾帼”专项服务团专家深度参与首批24家市级“巧手工坊”项目,帮助2267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乡村文体旅专项服务团累计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全民健身活动达2700余场次,等等。

怎样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

“师带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广袤乡村绽放芳华

如今,在温江区、大邑县幸福公社、蒲江县铁牛村、天府现代种业园等地,一个个有组团服务专家定点“坐诊”、靠前服务的乡村振兴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站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并陆续投入运营。

“我们规划建设了‘1+N’个乡村振兴人才服务阵地。”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依托川农大专家资源、“川农牛”科创平台,综合服务二团已实行“蒲江服务站+大邑服务站+邛崃服务站”3站联动,统筹解决帮扶难题,针对区域产业个性问题进行常态化“把脉会诊”。同时,注重对外协同联动,将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全省科技下乡万里行等结合起来,坚持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充分整合专家人才智力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汇聚。

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阵地有了保障,又该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服务的可持续性?

成都的答案是——按照每支综合服务团40万元、专项服务团30万元标准,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760万元经费保障专家人才入乡进村开展工作;对参加组团服务的优秀成员团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推荐评选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将“组团式”巡回服务专家人才纳入党委常态化联系服务,着力营造安心、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尤为特别的是:注重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在帮扶过程中推进项目公平合作,采用兼职、项目委托、产业合作等方式,找准专家团与服务地的合作点,以“双赢”的格局持续深化组团帮扶实效。

“还要加快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发挥专家团的带动性,是开展专家人才“组团式”服务的深远影响。在“外引内育”上双管齐下,成都市计划到2027年组织1800名左右的专家人才到乡村一线开展“教学”,通过“师带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广袤乡村绽放芳华。

“我们的‘课堂’设在田间地头、乡村院坝,将毫无保留地把实用技术传授给本土人才。”“要把本土人才‘留下来’,外来人才‘引进来’,使之成长为乡村发展的引路人、产业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专家们纷纷表态。

(蓉组轩 《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