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四川一高校“鲜食玉米”实现转化,总金额将超300万元!

5月18日,四川农业大学2023年西南及南方种业科技创新团队鲜食玉米新品种转化签约仪式在云南景洪举行。学校与厦门中田金品种苗有限公司、昆明金福地种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意向转化协议,转让多个鲜食玉米品种实施权,品种涉及黑甜、黑糯、白糯、花糯等类别,转化总金额达160余万元

鲜食玉米又称水果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以及甜糯玉米。相较于饲料玉米,鲜食玉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更好的口感。近年来,西南地区城乡常住人口增多、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现代人饮食观念升级、大型高端商超及社区生鲜配送发展等因素,带来了居民对高端、优质及特殊类型鲜食玉米旺盛需求。团队除了此次实现落地转化的鲜食玉米品种外,正在与种业企业敲定转化细节的鲜食玉米品种还有至少7个。全部转化后,预计总金额将超过300万元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种业科技创新团队在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荣廷昭带领下,力求农业科研成果中试熟化转化,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积极探寻西南鲜食玉米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密码。此次鲜食玉米科研成果的成果转化,得益于川农在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一直走的坚实有力。

去年,经学校提出申请,省科技厅、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科技厅办公会审议等程序,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园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项目总投资6亿元,建设集农业高新研发、科创孵化、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合作交流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孵化载体,打造技转服务总部基地和科创企业总部基地。未来将依托现有省级载体和规划建设中的66亩大学科技园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5个研究所,建设植物科技、动物科技、生态环境、智慧农业与工程4大创新综合体以及技转服务和企业孵化两大总部基地,对标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

认定为省级科技园后,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园进一步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打造了更高标准的研究平台。学校以科技园为载体,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为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支撑,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四川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20-2025年)》,学校发布了《关于服务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5)》。每年将投入经费1000万,支持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瞄准服务导向,重点全力建好成果转化服务通道,全力建好“天府粮仓智慧云平台”集成服务场景,全力打造“天府粮仓科技攻关样板田”。到2025年,围绕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转化40-50项最新科技成果

依托川农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势平台,风景园林学院组织各团队,通过展览展销、战略合作签约、高峰对话、主题讲座等活动版块积极参与“成都市2022年秋季花卉苗木供需会”。并结合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需要,与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签署《花卉产业校地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花木产业的校企联动、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区花卉苗木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弘扬优秀花文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林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门河杉,在导师曾静副教授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毕业设计选题,并将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申请了多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该项目已入驻四川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园,有4个外观设计专利(金丝楠精油皂包装盒、金丝楠精油皂包装袋、金丝楠木精油面膜包装盒及包装袋、金丝楠精油产品手提袋)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而且于5月12日签署了成果转化的合同,转让费用为3万人民币。本科生在学习阶段就实现成果转化,首创了林学院外观专利成果转化成功的先河

学校在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下,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平台四个方面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成果创新力、人才专家引领力、社会服务贡献力。

在今年的党委中心组(扩大)暨中层领导干部会上,校党委书记庄天慧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服务赋能;聚焦推动实现创新团队、条件平台、科研项目、纵横向科技经费、成果产出“五个倍增”;优化“双支计划”支持方式,推动院级科研机构改革,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有章法的打好组合拳。

今后,四川农业大学将继续坚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切实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强化改革创新培养造就更多顶尖科技人才,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绵延不绝的生动局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