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80后女研究员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只有10个!

日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的公告》公示了189名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四川农业大学年轻的80后研究员、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入选,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每年仅10名,正在公示)。

据悉,189名青年拔尖人才中,自然科学类共有138人(四川省仅有2人入选),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类共有51人,入选者大多为国家优青获得者和青年长江学者。

卢艳丽在本科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在周围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到玉米所攻读博士学位。

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卢艳丽用整整一年时间疯狂自学,她曾懊恼自己的选择,却从未想到今天会成为热爱终生的工作。她说:“一件事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在谈及自己在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时,卢艳丽回忆,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日与实验室、电脑为伍,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留学期满后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长期访问交流,但无论身处何处内心的归属感仍然很强烈。

在一个加班需要申请,几乎天天有阳光、草地和免费咖啡的单位工作,“但我还是想要回母校。于是提前终止合同,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机会回到川农。”卢艳丽表示,“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

卢艳丽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研究未知的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

人物名片:

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以及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现担任《作物学报》编委,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

小知识:

“万人计划”全称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2012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

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 图片来自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