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五寨产业扶贫“拔穷根”
自从村里建起了德润蔬菜种植园区,今年61 岁的前所乡右所村农民徐润拴就和老伴儿在园区做起了大棚蔬菜种植工,而且还入了股份,家里的生活日渐宽裕起来。“靠家里的旱坡地挣钱没个准儿,遇上雨水少的年景能收回种子就算不错了。现在打工一年收入4 万多元,还不算分红哩,而且不耽误农活。”看得出来,已经打工一年多的徐润拴对现状非常满意。
右所村德润蔬菜种植园区项目是忻州五寨县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之一。五寨县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扶贫模式为现在的扶持项目模式,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大力“造血”,让贫困农民通过产业分得红利。
五寨县扶贫办主任陈振龙介绍,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100 多万元,建成了近百栋厚墙体温室大棚、1000 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每年生产有机绿色蔬菜2000 多吨。新续建的50 栋厚墙体蔬菜大棚也已全部完工,还注册了“德润”商标。园区采取“扶贫合作社+能人”的经营模式,组建了前所乡右所村农产品扶贫开发合作社,下设了德润薯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股份合作、规模种养、集约经营、效益分红的”原则,贫困户把土地出租给公司
后,又在公司务工,还能获得效益分红。右所村除了德润蔬菜种植园区项目,还建起了集约化青年鸡、肉牛养殖基地,前半年三个扶贫项目共获得纯利润92 万元。
不仅是前所乡右所村,在三岔镇三岔村,整村推进产业开发项目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3100 亩,因地制宜建设了占地面积500 亩的蔬菜大棚200 座和占地面积800 亩的5000 只肉羊养殖场。沿阳韩线省道建设商铺1 万平方米,引导贫困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产业化扶贫,五寨县逐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肉羊、肉牛、马铃薯、糯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草业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为贫困农民的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经堂寺办事处通过开发野生菇带动农家乐,通过农家乐促进野生菇业发展,使农民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东秀庄乡通过有机谷子种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在3000元以上。
五寨县在整村推进上还注重机制创新,把扶贫龙头企业引入整村推进,极大地缓解了上级扶贫资金不足和当地自筹能力有限的问题。目前,全县共引进龙头企业20 家,成立能人带动的专业合作社17 家,形成了“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多种模式,使贫困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证。
同时,该县整合各类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发改、水利、林牧、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优势,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扶贫投入机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前所乡南坪村整村推进万只羊养殖项目共整合资金2000 万元,帮助争取贴息贷款700 万元;砚城镇整村推进种羊基地建设项目共整合国土、农牧方面资金1800万元。
陈振龙表示,五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金融扶贫为驱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力争使近4 万贫困人口早日走上致富路,“拔掉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