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爱长,比邻居家的矮了一半,咋回事?
农药助手:经销商农户必备,免费查农药三证、农药报价、作物病虫害防治;最实用的植保文章分享平台!欢迎加主编微信交流:junze5678,投稿:5414402@qq.com
玉米现在正处于生育的关键时期,不过,有朋友给小编留言,说是自家的玉米不长了,还有些比邻居家的长的慢,是什么原因?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这样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有出现,下面说的这几点,包含了引起玉米不爱长的常见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
1、湿度大
最近全国从南到北都在降雨,很多玉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和呼吸,就会导致不长。
2、除草剂药害
烟嘧使用过多,或者是使用时期不对,引起药害,导致玉米发黄不长,对于轻微的症状可以喷施好点的叶面肥。
3、地下害虫
比如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啃食玉米的根,导致不能正常生长。尤其在干旱的条件下尤为严重。
4、根腐病
玉米根腐病会阻碍根系的生长,导致不长,植株矮小,可用多菌灵+农用链霉素进行灌根防治。
5、粗缩病
粗缩病一个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矮化,也就是不长,被称为玉米中的“癌症”,得病后很难治疗。
6、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主要是雄性花器变形,玉米穗里面是黑粉,一般是播种前拌种防治,也可用一些唑类的杀菌剂防治。
7、土壤板结
土地在大量使用单一的肥料后,就会形成土壤板结的情况,导致通透性不好。比如长期使用二胺或者尿素,就会有此情况发生,所以,以后在使用肥料时,一定要多元化,不要用单一肥料。
在玉米实际生长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的情况出现,而是几种原因同时存在,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发现后不及时防治,减产就避免不了了。
近日高温高湿,警惕玉米褐斑病发生,
务必做好这5点!
“玉米叶片发黄,上面布满斑点,这是怎么回事?”近期有农民朋友咨询。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玉米褐斑病引起的。此病可造成玉米减产10%-20%,严重可达40%。
目前,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大部春玉米处于拔节抽雄期,部分进入开花吐丝阶段;西北地区大部处于抽雄至开花吐丝期。
西北地区、华北、黄淮大部夏玉米处于七叶至拔节期;西南地区大部处于拔节至开花吐丝期。
各地玉米已陆续进入拔节期,同时,7月中旬以来高温多雨的天气大大增加了玉米发生病虫害的几率。需要农民朋友们注意的是,现在是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易感时期。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且蔓延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该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危害较重。
据河南省农业厅消息,预计2018年褐斑病在新乡、南阳、周口、焦作等地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50万亩左右,为害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山东省2018年玉米褐斑病整体发生程度3级,预计发生面积1000万亩。
陕西省预计全省褐斑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90万亩。
怎么才能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呢?
1.褐斑病的症状表现
玉米褐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
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
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节壶菌,该菌喜高温和高湿。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日较多,有利于发病。” 安徽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济研究员介绍,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2.为什么会发生褐斑病?
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
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3.怎么防治褐斑病?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
2、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透性。玉米大穗品种3500株/亩,耐密品种不超过5000株/亩。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一般可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kg/亩。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4、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组织,及时深翻土壤。
5、做好药剂防治。王世济建议农户,过去发生褐斑病的田块,在玉米4—5片叶期,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进行喷洒。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他提醒到,在积极防治的同时,农户对发病的田块或长势弱的田块,应该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或喷施黄腐酸类或美洲星等叶面肥,促进玉米生长,减轻病害损失。
来源:种子天下

今天小编隆重推荐一个能帮广大种植大户致富的新公众号【高端农业】,学习先进种植经验,掌握政策红利,教你怎么拿补贴,赶紧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两个都很好,请关注---------
关注农药助手,免费查农药三证、每天农药报价、作物病虫害防治;最实用的植保文章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