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害处,让玉米秸秆还田受抵触,4个措施,可有效趋利避害
秸秆还田在我国推行了很多年了,但是从南北各地的反应来看,效果普遍不好,目前秸秆还田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还不能有效解决,这让很多农民朋友对秸秆还田很是抵触。但必须清醒的是,秸秆离田是大势所趋,而秸秆还田也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虽然眼下低成本、高效利用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原来一把火烧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不同种类的秸秆在还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对小麦和水稻秸秆来说,由于体积较小,在被粉碎还田后与周围的土壤接触面积更大,被分解的速度也相对较快,对下茬作物生长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是同为禾本科主粮作物的玉米就不一样了,不但秸秆产生量大,而且秸秆体积较大,在还田后因为分解速度较慢等原因,对后茬作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更明显,农民朋友对玉米秸秆还田的抵触也更强烈。

综合起来讲,玉米秸秆还田更受抵触的原因,主要在于还田后会对下茬作物造成5个比较明显的害处
最明显一点就是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在玉米收获后,原来植株上所携带的病菌会在玉米秸秆里面休眠越冬,原来的一些害虫也会化蛹后躲在秸秆里面等待来年回暖后卷土重来,也就是说这些还田后的秸秆为病虫害提供了越冬期间的栖息场所。

在秸秆禁烧之前,收获结束之后,秸秆常被就地焚烧或者拉回家烧柴火、喂牛,这三个过程都可以对秸秆里面的病虫害起到消灭的作用。相比之下,直接还田后的土地,在种植下一茬作物的时候,病虫害几乎可以肯定的会加重,为了保丰收,农药的用量也必然会加大,这不符合国家对农药减量施用的目标,也会增大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其二,缺垄断性严重,庄稼苗高矮不齐。秸秆还田后由于不能迅速发酵并与土壤融为一体,就会在秸秆和土壤之间因为性质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缝隙,这样在播种的时候,就会使种子周围的环境相差较大,播种在泥土里的种子吸水速度较快,发芽速度也较快,而与秸秆有接触的种子,会因为周围有缝隙而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速度变慢,这样以来就造成出苗不齐,甚至发生缺垄断行。

在河南山东等以小麦为主要下茬作物的地方来说,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因为小麦种子颗粒小,受秸秆的影响,发芽过程中吸水速度差异就更明显,而且在播种的时候,也更容易因为秸秆的原因造成播种深度上的差异,从而加重苗势不齐对产量造成的不良后果。

其三,秧苗发黄变弱。秸秆还田后,下茬作物在出苗后容易发黄苗弱,这几年在还田地块表现也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养分供应出现了问题,详细来说可分两方面解释,首先是秸秆造成的空隙使小麦等下茬作物的根系伸扎的速度变缓,对土壤营养的吸收能力也自然变差。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秸秆发酵腐熟的过程中消耗了土壤中的氮肥,导致氮素供应不足,其中的道理在于,秸秆要还田主要途径是要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而土壤微生物在繁殖以及自身生理活动过程中,需要氮元素的参与,但是秸秆中的碳较多但是氮严重不足,微生物为了满足自身最氮素的需求,就会从周围土壤中夺走氮素,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土壤缺氮,而缺氮在作物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叶片变黄变弱。

其四、容易倒伏减产。这是因为在秸秆还田后土壤会变得更加松软,这样对下茬作物根系的固定能力也就相应降低,在遇到强风或者强降雨天气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倒伏。这种不良影响在秸秆没有充分腐熟之前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连续多年玉米秸秆还田,但腐烂程度却不理想的地块,因为倒伏等造成的减产会更为突出。

其五、土壤保墒能力变差。水分是庄稼赖以生长和形成产量的基础,但是在玉米秸秆还田之后,土壤的保墒能力会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秸秆本身的吸水能力相对较差,也就是说同样浇足水的情况下,秸秆量大,尤其是秸秆腐熟不充分的地块,土壤的总含水量就相对较少。

另一个原因是秸秆在还田并且还没有充分腐烂的情况下,土壤中的空隙相对较多,这样以来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就更容易被带走,尤其是在我国很多地方春季多风而又干旱,如果不能及时灌溉补充水分,对春小麦等作物的及时返青会造成不利影响。

怎么才能有效解决呢?做好以下4方面很关键
首先秸秆粉碎要充分、翻耕深度要大。玉米秸秆在还田后发酵腐烂的速度与秸秆粉碎的细碎程度直接相关,粉碎效果越好与周围土壤接触面就越大,发酵所需要的水分就越容易得到满足,土壤微生物也就更容易对秸秆进行分解,这是降低目前玉米秸秆还田不良影响的重要基础保障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受农机性能、效率、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秸秆分还田时的细碎化程度,现在还不能做太多苛求,权宜之计则是将土壤的翻耕深度增大,这样以来就可以减少表层土壤中的秸秆占比,秸秆还田后的不良影响也会相应降低。

其次是要及时预防病虫。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玉米收获后,农民朋友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玉米籽粒的晾晒、储藏、售卖等环节上,往往因为精力有限,而对秸秆还田后的土地疏于管理。这样一来秸秆里面的病虫害也就可以“安心越冬”。

比较正确的操作是在秸秆还田后及时喷洒杀虫和杀菌剂,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降低来年下茬作物的病虫害基数,对病虫害的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来年气温回升之后,在病虫害爆发之前,也要及时喷药防治病虫,总的来说,喷药防治病虫害的工作要提前做。

再次是播种后要及时镇压。玉米秸秆即便是粉碎后体积也相对较大,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土壤空隙变多增大,并造成发芽率低等不良后果,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的发生,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在播种之后,墒情适中的条件下进行镇压,这样可以整体上提高种子与土壤的紧密程度,对促进发芽整齐有积极作用。

其四是要增加氮肥用量。前面已经提到未腐熟的玉米秸秆,在还田后的发酵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壤中氮素的流失,为了避免由此造成的氮素缺乏,就需要在通过增施基肥或追肥的方式予以补充,这样做也可以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建立比较大的群落,从而提高秸秆腐烂还田的效率。
对秸秆还田,您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