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空局
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Security China 2018)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每一次安博会都会云集安防行业各方大咖,展示最新的安防科技产品,今天来回顾一下,乔安携去参展的一部分精彩展品。 一套不用1秒就能抓拍人脸,同时支持30人同时抓拍/对比的人脸识别系统,该套系统配有人脸库>1000,支持GB28181协议和项目二次开发
根据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管理规定,EP卫星项目近日发布了科学领域工作组中方正式成员(第一批)的征聘工作的通知,由EP科学应用系统协助开展,邀请在中国工作的相关科研人员申请。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的空间科学任务,是由中国科学院(CAS)主导,欧空局(ESA)、德国马普地外物理所(MPE)和法国航天局(CNES)合作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EP卫星的主要目标是对软X射线的天空开展快速时域巡天监测,旨在发现和探索宇宙中的各类高能暂现和爆发天体,并监测各类天体的X射线变化
据欧洲空间局(ESA)官方网站近日消息称,“太阳轨道飞行器”的首次测量数据已成功传达地面,向地球的国际科学家团队证实了在部署了航天器吊臂后,航天器的重要科研设备——磁力计仪器状况良好。为进一步揭开为期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磁场的产生以及太阳风粒子如何加速到很高能量等谜团做准备。 2月10日,欧空局的新型太阳探测航天器“太阳轨道飞行器”发射升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宗秋刚教授最近在希腊举行的CLUSTER卫星在轨10周年纪念大会上,荣获欧洲空间局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在全世界一千多位科学家中,仅5人获此殊荣。欧洲空间局还选出了CLUSTER卫星在轨10年来的五大“里程碑”科学成果,宗秋刚教授关于在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产生机制的科研成果入选
宇宙奥秘 12个月前 aysz01 天文学家在邻近的仙女座星系中新发现26颗黑洞(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腾讯科学(清风/编译):天文学家在我们邻近的仙女座星系中新发现了26颗黑洞,这是在我们银河系之外所发现的最大黑洞集群。 黑洞本身几乎不发出任何光线,我们仅能通过物质在落入黑洞时发出的光线感知它的存在。大部分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由于这些黑洞的周围非常明亮,因此很容易被发现
据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月15日消息,2023年新年伊始,中科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英文缩写SMILE,中文昵称“微笑”卫星)的任务团队,赴欧洲空间局(欧空局)欧洲空间技术中心开展卫星初样星箭联合试验,顺利完成接口对接、卫星分离和冲击试验。“微笑”卫星赴欧圆满完成星箭联合试验,也是中欧首次实现整星联合装配与星箭试验。本次试验采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微笑”结构星与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的飞行适配器和包带进行对接,欧空局及空中客车防务等参加此次联合试验
科学家们想把小行星转换成宇宙飞船–ETs 似乎已经在前面了。 研究人员提出了留下一颗空心小行星并利用它在恒星间旅行的想法。这听起来像是亚瑟. 克拉克的小说 但是用小行星作为下一代星际飞船结构的想法实际上有一定的价值
自跨入2020年以来,中国航天技术在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最新消息,中国日前完成了无拖曳控制技术飞行验证。 1月18日,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消息,根据最新试验结果分析,天琴一号卫星已经成功完成无拖曳控制飞行验证
[caption id="attachment_384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photo credit: Mogensen is seen here controlling the rover on 7 Sept 2015. ESA.[/caption] 最近,国际空间站(ISS)上的宇航员用机器人远程控制技术(telerobotics)成功遥控了一台位于地面上的机器人。这种技术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我们未来在其他行星上的探索事业——比如火星。 在这个试验中,ESA(欧空局)的宇航员Andreas Mogensen(他也是丹麦的第一位宇航员)用ISS上的力反馈控制系统来操纵一台地面上的漫游车,而这个漫游车位于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空间技术中心
2017年12月11日0时4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8次飞行。 中新社发 王玉磊 摄 中新社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3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计划实施35次发射任务,或将刷新中国年发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