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2011年获IUPAC江教授新材料青年奖; 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技处处长(2013.4-2014.4) 主要从事可降解功能高分子合成与结构表征、刺激响应嵌段共聚物的可控聚合方法学、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聚性能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项目,如基金委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科院方向性创新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等。2011年被聘为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高效节能微纳结构材料体系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报告人简历: 陈永明: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4年于西安师专毕业,1990年在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获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任副研究员。1998-2000年及2000-2001年分别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和德国美因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男,汉族、1985年4月生,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多倍体西瓜遗传育种课题成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多倍体品种改良岗位团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西甜瓜栽培与生理团队骨干专家。 主要从事多倍体西瓜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选育了多个优质广适抗逆的无籽西瓜品种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Science:治疗疾病的新手段——靶向免疫细胞代谢通路? ①静息状态下的免疫细胞代谢率低,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供能; ②活化的免疫细胞修正代谢通路,不同细胞倾向于利用不同的途径供能; ③例如:Th与Tc细胞更多利用糖酵解供能且消耗较多谷氨酰胺,Treg细胞继续利用氧化磷酸化供能且倾向于消耗脂肪酸; ④富马酸二甲酯、二甲双胍等以代谢通路为靶点的药物或可用于治疗免疫疾病和肿瘤; ⑤需要警惕这类药物破坏全身防御系统或损伤其他重要细胞; ⑥有公司正在研制新药,阻断氧化磷酸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细胞在静息和活化时开启不同的代谢通路,其异常活化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克罗恩病、红斑狼疮等。目前一些公司和临床研究,正在探索以免疫细胞的代谢通路为靶点,治疗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病
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 男,1945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东政法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位于中国上海,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五院四系成员,亚洲法律学会、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原名华东政法学院,1952年6月由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在圣约翰大学旧址合并成立。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
郝玫茜,女,理学博士,中国药科大学师资博士后。2018年12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并取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19年3月在中国药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
谷保静,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聘教授;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大尺度氮循环模型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政策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9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PNA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Food等重要期刊
韦岳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担任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油气光学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Petroleum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会委员。长期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炭烟颗粒物净化和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临沂大学是山东省属普通高校,山东省特色学校。学生就业创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建有9个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5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4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11项;在沂蒙文化、肿瘤诊疗、智慧物流、教师教育、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在中生代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5篇,“自然指数”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