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
本网讯9月2日,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林均院长一行到西能建工开展校企合作学术交流会,公司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董事长、代总经理陈恨水,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静及生态公司全体员工参加该会议。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张博、冯雪健先后作了学术报告,并向与会人员充分展示其在数值模拟、合成孔径雷达、边坡变形监测、广西岩溶地区特大桥岸坡稳定性关键技术及公路边坡的灾变机理、感知和预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边坡变形的监测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与会人员就提高监测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准确性,充分把技术与设备研发结合以突出技术优势、提高监测点的有效性,基于大数据和5G技术研发智慧监测设备等方面充分探讨
“中国环境和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于2003年经过国务院批准立项。该星座将分两个阶段逐步建成。第一阶段包括三颗卫星:”环境A、B”及”环境C”星 (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 组成
报告时间:2015年6月23日10: 30 报告人简介:曹福祥研究员于1999年获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学位。2001~2002年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差分GPS应用研究组组长(Group leader)及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2003年~现在新加坡DSO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Senior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2013年~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卫星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VisitingScientist)。主要从事卫星导航、通信与测控,GPS/INS(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组合导航,高性能捷联式陀螺罗经设计惯性导航系统初始对准与动基座传递对准,基于GPS载波相位的飞行器姿态确定,智能交通系统车载GPS/DR导航子系统设计,飞行器跟踪轨迹重构与预测,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星载跟踪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摘要:本报告将针对复杂环境下雷达目标智能感知与识别开展介绍。雷达技术被美国列为八大对华禁运技术之首,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复杂环境会导致目标检测识别时出现信息模糊、信息不完整和样本库不完备等问题,本报告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技术,分别介绍基于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的星载SAR舰船目标检测方法,机载SAR地面坦克目标检测识别算法等
“中国环境和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于2003年经过国务院批准立项。该星座将分两个阶段逐步建成。第一阶段包括三颗卫星:”环境A、B”及”环境C”星 (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 组成
中国气象报记者吴婷 卢健报道 1月23日,中国首颗1米分辨率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高分三号交付用户单位,正式投入使用。至此,我国民用天基高分辨率SAR数据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极大改善。高分三号卫星可全天候、全天时监视监测全球海洋和陆地资源,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是采用多种测量技术手段通过定期重复测量地面(地层)高程变化,为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控、治理提供准确、可靠资料的各项监测工作。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包含地面沉降水准监测、GPS监测,分层标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InSAR监测。(1)水准监测:水准测量是地面沉降监测的传统手段,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成果可靠的特点
犹他州洛根——NanoAvionics 于 8 月 10 日表示,它已扩大其模块化卫星巴士的范围,向小型卫星市场的更重端迈出了又一步。 MP42D 总线的添加使立陶宛小卫星制造商能够承载高达 145 公斤的更强大的客户有效载荷。 NanoAvionics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Vytenis Buzas 表示,这为客户开辟了新的应用,包括需要更大天线的合成孔径雷达 (SAR) 图像
2022年1月26日07时44分,随着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成功发射,精密测量院星载铷钟再添新的卫星型号应用经历。 陆地探测一号卫星由国家航天局立项批复,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首个启动的卫星型号,由A、B两颗完全相同的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构成,在轨后将以跟飞、绕飞模式分别实现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形变测量与干涉地形测绘。作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的首颗星,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将与后续发射的B星长期工作于跟飞编队模式下,共同构建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
近日,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入选名单正式公布,全院共有49人入选。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吴侠义正高级工程师因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半物理仿真系统研究方面的贡献入选,并获得相关资金资助。 吴侠义担任航天微波遥感系统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集成测试、雷达系统总体等研究工作,对雷达系统总体设计、系统集成、系统半物理仿真性能评估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