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low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王智强获2019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来源:作者: 传奇世界中变 [URL] 10月19日,第十八届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CCL 2019)在云南昆明隆重举行,会上颁发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CIPS)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我校梁吉业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智强的学位论文《社交网络链接预测方法研究》获得了2019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王智强博士现已留校任教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今(21)日宣布,延聘胡正明博士担任台积公司自成立以来的首位技术长一职。胡正明博士将负责研拟台积公司的技术发展策略,包括系统单芯片(System-on-Chip SoC)等,同时他将负责最尖端技术发展的工作。胡博士将于六月一日正式到职,并直接对曾繁城总经理负责
时间:2020年1月14日 9:00 严如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端装备研究院国际机械中心执行主 任,2007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机械与工业工程系,获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ASME Fellow) 获美国、墨西哥、中国等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牵头制定IEEE国际标准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90余篇,SCI引用超3000次,单篇最高SCI他引500余次,撰写和主编出版英文专著各1部。目前担任IEEE仪器与测量学会副主席,是该学会11人执委会中唯一中国学者,并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副主编
国际人工智能大会AAAI迎来首位华人主席,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座教授杨强当选。此消息来自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 1月17日,周志华在个人微博表示,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杨强教授担任国际人工智能大会AAAI 2021大会主席
据2022中国自动化大会发布,今年大会将于11月25-27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厦门华侨大学承办,以“数智赋能 共创未来”为主题,内容包括特邀报告、大会论坛、专题论坛、特色展览等。 中国自动化大会,是国内最高层次的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大会创建于2009年,十三年来,中国自动化大会走过了杭州、北京、长沙、武汉、济南、西安、上海、昆明等地,汇聚众多两院院士、Fellow、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带动了我国自动化学科的整体发展
爱乐芙医疗团队是由专业的心电专家、医生顾问、心电算法分析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产品经理组成的一支充满信心、凝聚力的互联网医疗队伍。 团队受中科院计算所的扶持,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研究人员均来自于国内知名的研究机构,多人曾就职于大型IT公司的重要职位。 从创立之初,我们就立志改革传统的心电测量,让心脏监测更简便、更快捷、更易懂,向用户普及心脏健康常识,潜移默化的让用户不断了解专业的心电护理知识,让心脏危险从此远离我们的身边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已由早期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60多人的研究群体,虽然中心的4个研究部有其相对独立的重点研究方向,但各研究部门间的研究课题和人员经常交叉、协作,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研究群体。其中农业政策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是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项目,各研究领域为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的参数和数据;同时,农业政策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为其他研究部提供背景和分析工具。中心认为只有各个研究部同时并进和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中心内部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才能在各个研究领域实现分别创新的同时实现整个中心的研究和学科的更大创新,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中心的宗旨和使命
1990.9-1994.7 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 1994-1998:在厦门大学科研处工作。1998年底,辞职
2月28日上午,应电气学院的邀请,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在电气楼415报告厅作了题目为“基于太阳能综合利用的智慧微能源网技术及工程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电气学院院长刘国海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朱熀秋教授及相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梅生伟教授从微能源网的发展背景入手,首先详细介绍了微电网与智能微能源网技术,讲解过程图例结合,层层递进
阎玉英(Yuying Yan)教授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正教授,流体及热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制冷空调及传热研究所所长、仿生功能表面与流体耦合中--英联合实验室主任、低碳汽车热管理及传热联合实验室主任。欧盟科技委员会(ERC)前沿学科基金会评专家成员,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评委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及首批五名会士(Fellow)之一,国际仿生工程学报编委,国际热科学与过程工程学报编委,国际应用热工程学报编辑长期从事多相流热传热传质、微纳米流体与传热、仿生功能表面与流体耦合、低碳汽车余热利用以及强化传热、冷却及热管理等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面临着如何提出最优化设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