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rc
赵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1998-2000年在法国Orsay核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2005年在英国Surrey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助教;2004年入选英国EPSRC基金会青年人才计划Advanced Research Fellow;200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获第三届“胡济民教育科技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 “科技部2015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01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秘书长,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常务委员
个人介绍: 刘畅,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以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形式留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支持计划资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张广明,英国利物浦约翰莫里斯大学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工程学院副教授。 他于199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声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关于一种新型近零碳超高能效露点冷却空调系统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报告人简介: 赵旭东,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赫尔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能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是可再生能源、能效技术及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在超高能效近零碳露点空调、高效太阳能热电转化、超高能效热管及热泵技术等方面建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主持参与了65项欧盟、英国工程及物理研究委员会(EPSRC)、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完成约40个工程咨询项目,获14项专利,发表论文300余篇
赵云彬于2020年3月出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科学家,目前担任大数据基础理论与算法研究所所长。 他于198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数学系,1998年于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获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学位,1999-2002年间分别担任中科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香港中文大学 和加拿大菲尔兹数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2001-2008年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研究室副主任。 2007-2020年间历任英国伯明翰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
记者近日从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获悉,英国一家研究资助实体已经启动了一项大型培训投资,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投入的2.5亿英镑启动资金可以在整个英国创建400个培训中心,培养2000多名在读博士生。 据介绍,这批被培养者将会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最严峻的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口老龄化、犯罪和恐怖主义等
应“理化青年论坛”、理化所青促会和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邀请,英国拉夫堡大学林文峰教授于12月18日上午来理化所交流访问,并做了题为Electro-catalysis for Fuel Cells and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ies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林文峰教授首先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入手,详细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材料。随后,林文峰教授讲述了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常用表征技术,包括计算方法在燃料电池的应用,并结合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介绍了纳米材料和电催化作用的研究
记者近日从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获悉,英国一家研究资助实体已经启动了一项大型培训投资,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投入的2.5亿英镑启动资金可以在整个英国创建400个培训中心,培养2000多名在读博士生。 据介绍,这批被培养者将会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最严峻的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口老龄化、犯罪和恐怖主义等
阎玉英(Yuying Yan)教授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正教授,流体及热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制冷空调及传热研究所所长、仿生功能表面与流体耦合中--英联合实验室主任、低碳汽车热管理及传热联合实验室主任。欧盟科技委员会(ERC)前沿学科基金会评专家成员,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评委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及首批五名会士(Fellow)之一,国际仿生工程学报编委,国际热科学与过程工程学报编委,国际应用热工程学报编辑长期从事多相流热传热传质、微纳米流体与传热、仿生功能表面与流体耦合、低碳汽车余热利用以及强化传热、冷却及热管理等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面临着如何提出最优化设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