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
食品安全科普常识——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常见食源性疾病包括: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病毒感染、食源性寄生虫感染、食源性化学性中毒、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动物性毒素中毒、植物性毒素中毒。 哪些原因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 (1)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 (2)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3)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C; (4)由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加工食品; (5)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 (9)使用了来源不安全的食物; (10)加工制备后的食物受污染
2018年5月30日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今日同意开展联合行动,共同应对因人类、动物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健康威胁。 在今天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世卫组织同意加强它们之间的长期伙伴关系,并着重关注处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 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三大组织的重要优先事项,它们正在共同制定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监测和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系统、全球抗微生物药物管理计划,以及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行动计划监测和评价框架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网2014年10月16日讯 9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与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食品函 2014 887号): 针对2014年上半年学校食堂食品污染、饮用水污染事件多发现象,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预防学校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和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各地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工作预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卫生计生、教育部门及相关技术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定期沟通与协商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自的工作责任。强化对学校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和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认真排查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隐患,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食源性疾病要加强重点防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强化部门协作,加强督导检查,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学校要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通报卫生计生和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专业机构做好监测工作,并对监测分析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学校进行整改
根据欧盟委员会首席科学顾问Anne Glover所言,政策制定者、MEPs、成员国乃至个人往往对食品相关的风险评估知识欠缺, 研究人员需要加强证据交流这一工作。 在谈到本周在帕尔马的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十周年纪念会时,Glover说道:“如今的饮食很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般人都明白摄食赋予人们的好处,简单来说,可以让我们活着,更深层次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社交活动带来的乐趣。就以上观点来讲,吃的潜在好处绝对是好过不吃的
食源性吸虫感染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主要源自发病率而不是死亡率。 出现早期和轻微的感染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由于感染者没有症状或者仅在极少情况下伴有症状。相反,如果虫载量很高,常会见到全身不适以及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是腹部,这在患有片形吸虫病时最为常见
(一)食源性疾病及相关信息报告 发现或怀疑有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 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 (二)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 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 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三)学校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 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