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
框架结构是目前广为被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目前,中国以至于全球主体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钢筋混凝作为结构的主体材料。对于框架结构的研究对于我将来毕业后参加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这次设计将会使我细致的了解并熟悉一个工程建筑、结构、施工各部分设计的过程
张海燕,女,1968年4月13日出生。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无线电系,本科,工学学士。199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工学硕士
(通讯员韩旭 记者谈洁)金陵科技学院2020届“动漫人∙动漫情”毕业设计展暨课程思政展正在进行。“情怀金陵”南京文旅主题动态化视觉设计、高淳老街美食文化设计、《南京云锦》 ,多个作品嵌入了南京元素。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让学生的设计作品从设想到成品的过程变得格外困难,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起本) 专业介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主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自动化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企业或科研设计单位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紧张繁忙的毕业设计就要结束了,在各位老师悉心指导下和各位同学的支持下,并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设计终于完成了。这份设计,是两年来老师辛勤教导的结晶,在此,我向每一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次回忆起这次设计中的点点滴滴,我觉得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了我们老师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这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设计过程中,邵劲松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邵老师给我们详细的解答。在我们的设计初步成形时,邵老师又一遍一遍地检查我们设计中的错误并指导我们进行纠正
1984年毕业于江苏大学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党员,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铸造方向)教授,曾经荣获南京工程学院(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双师”素质教师,“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导师,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级“康尼奖教金”,校级先进科技工作者,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曾任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委会秘书长;现任江苏省铸造学会理事长,长三角压铸业联盟轮值主席,江苏省机械行业高级专家委员会专家,溧阳市绿色铸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工作以来,先后从事了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学、特种铸造、铸造合金及熔炼、电弧炉炼钢、铸件形成理论、铸件缺陷分析、铸造CAE技术及应用、热加工基础、机械工程材料、传热学、液态成型工艺及装备、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14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铸造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出版了《铸造工技师鉴定培训教材》、《压铸工艺及模具》、《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模具工程师手册》等高校教材和手册;主持完成了原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研究课题以及多项企业铸造技术、模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在《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热加工工艺》、《现代铸铁》、《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了论文30余篇
1984年毕业于江苏大学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党员,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铸造方向)教授,曾经荣获南京工程学院(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双师”素质教师,“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导师,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级“康尼奖教金”,校级先进科技工作者,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曾任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委会秘书长,中国铸造协会压铸分会副秘书长;现任江苏省铸造学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理事,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长三角压铸业联盟轮值主席,江苏省机械行业高级专家委员会委员,溧阳市绿色铸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主任委员,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工作以来,先后从事了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学、特种铸造、铸造合金及熔炼、电弧炉炼钢、铸件形成理论、铸件缺陷分析、铸造CAE技术及应用、热加工基础、机械工程材料、传热学、液态成型工艺及装备、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14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铸造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出版了《铸造工技师鉴定培训教材》、《压铸工艺及模具》、《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模具工程师手册》等高校教材和手册;主持完成了原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研究课题以及多项企业铸造技术、模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在《铸造》、《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热加工工艺》、《现代铸铁》、《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了论文30余篇
李建军,主要承担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技师班PLC、单片机、变频器、组态软件等核心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电气工程系教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积极参与电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参与劳动保障部高职教材《电子制作实训》、《技师综合实践与毕业设计指导(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编写,撰写的论文《组态软件在PLC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电气工业自动化柔性教学平台的构建》获省电工电子中心教研组一、三等奖,参与部级课题《电气维修预备技师职业功能模块》课题体系开发与教材编写工作
河南工程学院现开设有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七大学科门类,以工科为主的办学优势突出,在纺织与服装、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测绘、智能制造、工商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集群。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围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大力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积极探索“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60余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韩春燕,女,1973年3月出生,现任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2002年获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晋升为副研究员,有长期从事软件项目研发的工作经历,参与完成的主要项目集中在工业自动控制、网络管理、电信行业相关产品、嵌入式医疗产品等领域,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的国家火炬项目“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获科技进步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