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
英国国家学术及专业资历认可资讯机构 (NARIC) 英国普通教育文凭高级程度考试(GCE A level) 香港于2009年9月起推行新学制,为学生提供六年中学教育。随着新学制的推行,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评局)于2012年推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文凭试),以取代香港中学会考(会考)及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高考)。 考评局一直致力与大学收生办事处、高等院校、雇主,以及国际考评机构,推广并争取各界认可香港中学文凭的的资历,为考生开拓多元升学及就业的出路
【新界首创的学校、愈乔二公祠化身的办学场所——达德学校】 早年邓氏的族人既希望屏山乡的子弟能够接受合适的教育,但又不希望他们出外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就在1931年2月就先以愈乔二公祠率先创立新界的学校,供予屏山各村子弟修读。这所办学场所正是后来的达德学校,公祠门前的“达期兼善,德修于身”对联正是纪念这所学校的成立。 愈乔二公祠在历史上曾两度化身学校之用,一次是在1931年至1941年间,后来由于日军侵占香港而中断办学;战后,达德学校就在1944年至1965年间恢复教学,全盛时期学生人数多达700人,愈乔二公祠的空间不足以容纳庞大的学生数目,甚至还要使用邻近的五桂堂收生,屏山邓氏就只好出资兴建新校舍
英基国际幼稚园(晓新)于 1999 年创校,于 2010 年从上环迁至位于司徒拔道的现址。晓新国际幼稚园的收生对象是港岛区的儿童,提供约 350 个学位。校舍经过从新设计及装修,极之适合小孩在室内和室外玩耍
今年通过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港生增加近14% 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6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通过“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文凭试收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同比上升近14%。 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今年通过各种途径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毕业生有10778人,其中文凭试收生计划有3993人进行了确认。至于通过参加港澳台侨生联招考试报读内地高校,并已确认的学生有2650人;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6所个别院校招生计划而获录取的有4135人
港大透过“顶尖运动员入学计划”录取8名杰出运动员,包括羽毛球的谢影雪、剑击的何思朗、三项铁人的贺思乐、乒乓球的林兆恒等,8人将分别入读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社会科学和文学士课程,他们亦会获颁发奖学金。 港大收生及国际生交流事务总监严志谨说,“顶尖运动员入学计划”推出两年,校方收到不少优秀提名,很高兴今年能录取多名在不同运动上有杰出成就的精英运动员,又指他们在运动方面的发展如日方中,要兼顾运动与学业的双轨发展并非容易,港大会尽力为他们提供学业支援,让他们在实现学术抱负的同时,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港大为运动员提供的支援包括个别学业辅导、弹性上学安排及体格训练等,并设奖学金,支持他们在运动场上,以及学业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发展
iLearn Academys 收生结果公布(8月5至6日面试) iLearn Academy面试已于2020年8月5至6日圆满结束,多谢各位家长及学生支持﹗ 经过严谨的评估程序、校长及老师的多回商议后,面试之结果公布分为以下二部分: 取录生: 以下各分校获取录之学生,其家长须于2020年8月15日或之前缴交学费以作确认学位。 备取生: 各备取生已符合iLearn入学要求,已正式确定获取录,无须再进行面试。但由于各分校2020年9月份新开的iLearn班别未能与备取生之程度或报读时间相符,故家长可为小朋友报读全新推出之《iStart》(剑桥英语 + Read4fun 拼音之一星期两日课程),有关各分校之《iStart》课程时间表及查询,欢迎家长致电ABC各分校与职员联络
英国的学士学位课程普遍为期三年,医科则是五至六年。现时很多大学更可提供 Sandwich Year修读选择,即是校方在就读期间安排半年或更长的全职实习工作,让同学获取宝贵的工作经验。 同学以高中公开考试的成绩直接申请大学,方法是通过UCAS大学联招机制递交申请,最多可申请五个学士课程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使用 cookies 并收集浏览数据,以便为您提供**的浏览体验,并为您挑选个人化的内容和广告。当您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有关 cookies 的隐私政策。想了解更多,请浏览:隐私政策 已符合最低入学要求 未能符合最低入学要求 [^] 需要用作计算入学分数的科目平均取得第 3 – 4 级或以上的成绩,获此课程取录的机会相对较大
移民到英国,很多家庭为的,就是子女的未来。 所以移民前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要安排子女的学校。 缺点:良莠不齐,有好学校,也有比较差的学校,要先做好功课
78名本港师生到内地网龙总部学习VR技术。 香港传统教育侧重传授知识,考试制度的目的只为评核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教育平台却认为,科技日新月异,新学的知识每5年就会被更新,学生应该以“体验式学习”培养个人素养及正确价值观,以应付未来社会的转变。 “教学2.1大教育平台”创办人梁锦松(小图)预计,这一代年轻人或有机会活到120岁,工作年期或较现时长,加上科技瞬息万变,单凭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应付不断出现的新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