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
袁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Nature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1994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在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DNA芯片的研究;1999年至今在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如《Anal. Chem.》、《Chem.-Eur. J》、《Chem. Commun.》、《J. Org. Chem.》、《An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Small》、《J. Mater. Chem. A》、《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等)上发表了SCI 收录论文4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文章170余篇,个人H因子44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报告时间:2020年1月5日下午3:00-5:30 专家简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数学系教授,曾任数学系主任。1982年1月在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1986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学位;主要在解析函数空间上的算子理论,复分析,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从事数学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出版10部高水平著作,其中3部是国际数学专业研究生的标准教材(GTM199,GTM226,GTM262),在Bull. Amer. Math. Soc. Amer. J.Math.,J. Funct. Anal.,Trans. Amer. Math. Soc.等刊物发表11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出任多个SCI杂志主编、 副主编.
物信讲坛第八十六讲“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储锂性能” 报告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到智能卡、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与此同时也对其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特性以及安全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发高比能的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本报告主要介绍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基础研究,特别在以化学储能功能化为导向的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方法学、精准合成和宏量制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以来,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发表SCI论文32篇 (10.0以上10篇),他引和评价1856次,单篇最高他引290次,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2015年入选RSC期刊“TOP 1%高被引118位中国作者”榜单,H指数为36。截止目前,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973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讲概况:汤育欣,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和材料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博士学位,2013-2018在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能源化学工程的研究,在材料化学领域的专业期刊(Chem. Soc. Rev. JACS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发表学术文章90余篇,引用超过5600次(谷歌 Scholar),H index = 43,授权美国专利和新加坡专利各1项,申请美国专利5项(其中3项专利转让)。他于2012年与2013年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世界未来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7年入选JMCA新兴研究学者
超分子材料研究团队现有教授一人,青年后备人才两人,博新计划博士后一人。团队负责人石峰教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团队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微米及以上尺度构筑基元的“宏观超分子组装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为体相超分子材料的构筑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南开大学本课题组接收材料、化学、高分子等专业的免试推荐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欢迎具有相关背景的同学报考及咨询。 黄毅,博士,教授,博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电磁功能材料、高分子智能材料及器件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