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
荣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大健康及食品安全领域的高科技综合性集团公司。注册资金2亿人民币,在江苏省镇江新区建成占地面积160亩现代化大豆肽生产基地及保健食用油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投资约10亿人民币,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0~70亿人民币。 公司技术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专家,知名高校教授等多名高层次人才组成,与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及吉林大学共建研发实验室
尽管“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2.2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10月2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水利部共同编制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报告(下称《报告》)正式发布。这部中国首个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报告指出,天然劣质水问题突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铜化集团)是经省政府批准,于1991年11月成立的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国有化工企业集团,铜陵市属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过26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地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跨区域大型化工企业集团,2017年,名列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第173位、安徽企业100强第44位。 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28家,包括“六国化工”(SH600470)和“安纳达”(SZ002136)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韩国三星及英国氧化铁等合资组建了3家中外合资公司
备受关注的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近日揭晓,10位教师分享殊荣,文新学院教授谢谦获一等奖,将获50万元奖金。社会热议的百万元巨奖特等奖空缺。 此前,川大最高奖金100万元重奖一线本科教学教师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师生及社会的热议
徐建中院士讲座通知——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创月系列讲座《一》 徐院士从吴仲华、陈学俊等老一辈科学家建立工程热物理学科出发,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和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及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代科学家的深厚友谊和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为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建设和工程应用做出贡献。并结合自身团队建设发展,讲述科学研究中所需传承的精神与力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实质与内涵,深刻阐述了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的传承与发展,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成就。 徐建中院士是江西吉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杰出的工程热物理学家
第四届SLAS亚洲会展将于2015年4月9日-10日在上海世纪皇冠假日酒店举 行。中科院院士高福、饶子和、王晓东等多位学术界知名科学家携手跨国药企、CRO和技术服务企业的科研人员及高管,担任本届大会演讲嘉宾。他们将从小分子、 天然产物、大分子等不同角度出发,和参会者共同探讨新药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技术创新
简介:吴一戎,男,汉族,1963年7月生,1999年加入中国***。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我是1999年入党”,作为一名有着将近20年党龄的党员,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说:“我们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2012年我当选为十八大代表,今年又成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责任非常重大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北京时间5月14日20时,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 )对外公布2018年62名新成员名单,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裴端卿作为中国科学家入选为新的外籍成员——这是中国第9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此次入选名单中唯一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此前,我国已有8位科学家入选EMBO成员,分别是2006年入选的中科院院士杨焕明、2013入选的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和中科院院士施一公、2014年入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2015年入选的中科院院士邵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2016年入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吴虹。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是国际生物医学界著名的非官方的学术组织,成立于1964年,总部位于德国海德堡,目前有1800多位顶尖研究人员,其中有87位成员曾获得诺贝尔奖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引领建筑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天元集团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紧跟行业发展,立足企业实际,注重科技创新,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内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外部引进消化吸收和内部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思路,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建筑信息化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应用探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高分子物理化学家 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籍贯安徽桐城。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