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9月26日,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揭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山大学建设和运行,将系统开展引力波前沿科学研究,发展系列试验卫星平台和探测载荷技术,推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重大科技攻关稳步实施,加快航天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助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
如何用实验证明“广义相对论”呢?──《宇宙的颤抖》 写到这里,我得感叹一下,如果没有爱氏引力场的相对论,人类接到从遥远宇宙传来的讯息,就沦落到左一个不知道、右一个看不懂,这该有多惨。当然有人会说,这个“共变”张量引力场相对论理论,迟早会被聪明的人发明。但那可能是几十年甚或几世纪以后的事
如何评价“棋力”和“智力”,有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 还记得你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自我是什么时候吗?那是一种什么情景? AI 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吗? 一个类似《少数派报告》中那样的社会,是法律工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理想社会吗? AI 会有奴役人类的那一天吗?在 AI 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社会和伦理问题? 你愿意和一个 AI 做朋友或伴侣吗? 你愿意和 AI 合体吗? 卫星、火箭、天气、星座、军事、宇宙、银河、引力波…… 哪些才是天文学真正的研究对象?一名天文工作者真实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星辰大海”距离我们到底有多遥远?本期 NTP,Nick 邀请了天文学工作者河伯,告诉你一个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宇宙和世界。
空间科学以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规律,在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拓展空间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和平利用空间、提升大国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意义。 本展区展出的“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太极一号”等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发射的卫星,在空间引力波探测、微重力科学实验、黑洞爆发观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还将陆续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爱因斯坦探针、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等空间科学卫星,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和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美国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借助多波段观测手段,发现了迄今距离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对——彼此之间相距仅750光年,这两个幽灵般的黑洞正奔赴一次暴烈对决。这一发现有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估计宇宙中有多少超大质量黑洞也接近碰撞,从而进一步揭示引力波的秘密。 新发现的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距地4.8亿光年左右发生碰撞的两个星系的混合体内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捕捉天体信息的主要工具。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第一台望远镜开始,望远镜就开始不断发展,从光学波段到全波段,从地面到空间,望远镜观测能力越来越强,可捕捉的天体信息也越来越多。目前,人类在电磁波段、中微子、引力波、宇宙射线等方面均有望远镜
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这一发现也创造了历史。大部分引力波来自黑洞合并形成,少数则由中子星合并形成。为了侦测到微弱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不得不建造超巨型的L型结构,两臂必须拉长到将近4公里
宇宙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科学家根据观测的各种星系运动,认为宇宙是由神秘物质组成的,在神秘能量的推动下有规律地运动着。 据《福布斯》(Forbes)近日的综合报导,在思考宇宙的形成时,注意诸如太阳系这样较小的结构,会发现越远离太阳的行星运动速度越慢;而对于银河系等更大的宇宙结构来说,情况则不同了,星系中心的星体和周边的运动速度几乎一样。 这说明,宇宙之中存在一种物质,在均衡著星体、星系之间的关系
今年二月十一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天文台(LIGO) 的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发现了引力波。 LIGO是当今世界上最精确的探测器(以超过四公里的激光底线,可测量极微的时空扭曲,达原子核直径的千份之一)。这卓越的成果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重要的预测,就是引力扰动会发出引力波
宇宙中常见的怪兽 黑洞的提出,还要回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提出的那一年,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求出了爱因斯坦方程的第一个严格解,对应的是球对称、不自转物体重力场的精确解。他发现,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后被称作史瓦西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