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神学有表现两种型态,第一种表现在强调形而上学(或称为本体论)的学说,该学说主张:上帝是落在现象世界以外的位格,并且人类的认知能力仅仅止于存在着的这个现象世界,换言之,上帝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对象──祂永远不会成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客体。这宇宙若有一位造物主,祂就必定会是一位“永远的主体”,倘若上帝与受造物并存于这个世界并且沦为人类观察的对象,那么这一位就必然不是上帝。这一种存在主义神学有它明显的古希腊哲学渊源,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透过奥古斯都影响基督教而完成的教父时期神学
【摘要】 "哲学是什么"作为哲学的前提性之问我们不可能企求一劳永逸地对其作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解答但却可以从方法论向度对之研究的特定领域进行界定。从无限的终极的维度对宇宙人生进行研索乃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视域之所在。但是近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终极本体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判和解构致使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式微和衰落的状态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曾任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教授。倡导存在哲学(后又称新人道主义),是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哲学家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
存在主义神学有表现两种型态,第一种表现在强调形而上学(或称为本体论)的学说,该学说主张:上帝是落在现象世界以外的位格,并且人类的认知能力仅仅止于存在着的这个现象世界,换言之,上帝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对象──祂永远不会成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客体。这宇宙若有一位造物主,祂就必定会是一位“永远的主体”,倘若上帝与受造物并存于这个世界并且沦为人类观察的对象,那么这一位就必然不是上帝。这一种存在主义神学有它明显的古希腊哲学渊源,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透过奥古斯都影响基督教而完成的教父时期神学
探寻东方文化独特价值理念、挺立中国文化精神的别开生面之作。 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解构的,因为它与存在和本质从根本上决裂开来。 “道”(字面意思:道路)本身即是存在和本质的对立面
《学术研究》2022年第12期刊登我院高燕博士、研究生李美娟论文《经验世界中交互主体性的本原性思考——从阿伦特、海德格尔到胡塞尔》 文章认为,日常经验世界中交互主体性问题是交互主体性问题本身的一个重要维度和应有之义。从现象学发展视角看,现象学家们都重视对本原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各自思想旨趣的不同,他们对现象学“本原”的解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又进一步集中呈现在他们对“主体”的把握上,进而使得他们奠基于各自“主体”观的交互主体问题分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日讯(记者**峰 实习生 保金)4月2日,由华中科技大学17位同学组成的电影主创团队创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题材电影《林间路》,在该校梧桐语问学中心举行开机仪式。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在和创作团队交流时表示,华中科技大学不乏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深入挖掘,讲好华中大的故事。“毕业季看毕业电影已经成为了华中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毕业电影也向社会展现了一个多彩的、青春的、奋进的华中大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日讯(记者**峰 实习生 保金)4月2日,由华中科技大学17位同学组成的电影主创团队创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题材电影《林间路》,在该校梧桐语问学中心举行开机仪式。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在和创作团队交流时表示,华中科技大学不乏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深入挖掘,讲好华中大的故事。“毕业季看毕业电影已经成为了华中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毕业电影也向社会展现了一个多彩的、青春的、奋进的华中大
大家好,我是杨宁老师。2019年,我将自己录制的文学理论课上传到B站,没想到播放量很快突破了100万,我收到了几千条消息。对于B站小伙伴热烈的反馈,我感到很惊讶,也觉得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