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本月19日公布《施政报告》,当中会提出对房屋及土地政策的建议,公屋联会提出订立恢复三年上楼的时间表、启动旧邨重建及减低公营房屋中纳米单位的供应等建议。 公屋联会就房屋问题提出订立恢复3年上楼时间表,启动旧邨重建、减少公营房屋纳米单位供应、重启私人参建居屋计划、检视房屋机构角色、加强房屋政策研究、制定青年房屋政策,以及切实执行8个土地优先选项。 公屋联会主席文裕明表示,政府可试行“房社企”概念,由私人发展商发展资助房屋项目,以市价约5至6折出售单位,善用发展商持有土地去兴建资助房屋,增加公屋数量和选择
集团于90年代购入首项位于中环之办公室物业。有见及于金融服务供应商、上市公司及内地企业对于核心商业区黄金地段的优质写字楼的需求与日俱增,租赁需求强大且拥有资本升值潜力。 集团的零售物业位于湾仔、北角、旺角及观塘等市区优越地点,公共交通便利
对于特首将在10月施政报告中考虑调整《长远房屋策略》公私营房屋比例,由现时六比四,调整至七比三。身兼房委会委员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认为这是“应有之义”,但他促请政府能清楚交代调整后的七成资助房屋比例中,出租公屋所占比例为何,因为现时公屋轮候册上有28万人,许多人居住环境恶劣,但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又突破5年,上楼遥遥无期。 柯创盛认为政府应有足够公屋单位供应来保证“三年上楼”承诺才是关键
2014年即将过去,回顾2013年底、2014年初,绝大部分分析认为楼价在2014年会回落;埋单计数,楼价却在年内大致上升一成,某程度上印证了“相反理论”。现时展望2015年,意见似乎未见一面倒,也许意味2015年楼市会是较平稳的一年?展望2015年楼市,有几个因素值得留意: ‧供应微升:此处所说的供应,不是指落成量,而是指可作楼花销售的数量。2009至2011年,私人住宅动工量是31900伙,平均一年不足1.1万伙,新楼数量偏低,是支持楼价高企的一个基本因素
香港特首李家超说,推出行政长官表扬榜奖励计划,希望借此激励公务员做得更好,但同时强调表现不佳者若屡劝不改,则无法留任。 李家超在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为优化公务员管理制度,将设立行政长官表扬榜计划,定期公开表扬优秀公务员。 综合香港电台和《星岛日报》报道,李家超说,希望透过表扬榜达到示范作用,也相信公务员得到赞赏,工作会做得更好,并提升效率,让市民得益
文章预览 :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日(星期一) “香港学生国民教育薪火相传系列活动访京团” 出发礼暨启动仪式 教育局局长孙明扬先生致辞全文 唐司长、李(刚)副主任、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今天,我很高兴出席“香港学生国民教育薪火相传系列活动访京团”出发礼暨启动仪式,本人身为总团长,实在感到十分荣幸。 在2007年的施政报告中,行政长官***先生提到特区政府会不遗余力推动国民教育。要达致这个目的,我们须为学生提供种种机会,使他们能亲身了解当代国情
《施政报告》提出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具发展潜力、但未纳入新发展区或其他发展项目的新界棕地,料涉450公顷。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表示,规划署会优先检视当中160公顷,目标于今年年底公布位置,相信明年会陆续完成其余部分。不过他强调,基于各种限制,如果期望450公顷全部用作建公营房屋,是“不切实际”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今日(十月二十一日)出席电台节目后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记者︰《施政报告》中找到的3 000多公顷土地,有多少会成为未来土地储备?政府对具体土地储备有多少计划,有没有KPI设立了? 发展局局长:首先,土地储备的概念,不是说我们找到的土地,这幅是储备或那幅是储备,不是这个概念,而是大家知道我们不会说刚刚好,说我们的需求是多少公顷,我们要超越它,这就是我们储备的概念,我们昨天发布的十年内造好的“熟地”是3 000多公顷,这亦是体现我们有这个概念,而我们亦在前言说明,我们不会停留在造完3 000多公顷后便算,因为往后无论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这些过了这个十年期仍有土地会出现。 记者:刚才在节目有提到,未来不排除有一个选项是处理郊野公园边陲地,刚才你亦提到,土地储备的造地工作会持续,有什么原则或环境要考虑处理郊野公园边陲地? 发展局局长:你刚才说得对,我们从来没有排除研究在郊野公园范围内,如果有个别合适地块我们会做研究,但始终的确在这一刻,我们聚焦于“绿化地带”的检视工作。我们的规划资源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亦会继续努力逐步逐步推进,其实我们除了继续做绿化地的检视工作,我们还有在北部都会区开始了数个研究,那里也会有些研究完的出产,和我们当初的预算相比会否再有更多,这亦是我们需要看的
《施政报告》宣布前夕,环境局率先推出先导资助计划,为现有私人住宅停车场提供资助,加装电动车充电设施,总金额二十亿元,为期三年,预计有六万个车位受惠。连同早年的计划,预计未来三年全港将有四分一车位设充电基建。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表示,当局会尽快与各持份者沟通,以尽快订立细节,推出计划
香港人的忙碌已成常态,用餐时间不稳定;缺乏运动加上饮食文化趋向快餐主义“多肉少菜”,让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在香港越趋年轻化。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亦不容小觑,如糖尿病患者往往要花很多精神、时间去打理自己,服药以外还需运动、留意饮食、定期检查,才能减少将来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机会。若然过分紧张、忧虑,病情只会有增无减